请在后台配置页面设置顶部欢迎语

网站收藏

导航菜单

形容成语讳疾忌医的意思及解释

形容成语讳疾忌医的意思及解释

“讳疾忌医”典故中的君王是:

“讳疾忌医”这个知典故出自扁鹊见蔡桓公。名医扁鹊,有一次去见蔡桓侯。他在旁边立了一会儿对蔡桓公说:“你有病了,现在病还在皮肤里,若不赶快医治,病情将会加重!”蔡桓公听了笑着说:“我没有病。”十天以后,扁道鹊又去见桓侯,说他的病已经发展到肌肉里,如果不治,还会加重。桓侯不理睬他。扁鹊走了以后,桓侯很不高兴。再过了十天,扁鹊又去见桓侯,说他的病已经转到肠胃里去了,再不从速医治,就会更加严重了。桓侯仍旧不理睬他。又过了十天,扁鹊去见桓侯时,对他望了一望,回身就走。桓侯觉得很奇怪,于是派使者去问扁鹊。扁鹊对使者说:“病在皮肤里,肌专肉里,肠胃里,不论针灸或是服药,都还可以医治属;病若是到了骨髓里,那还有什么办法呢?现在桓侯的病已经深入骨髓,我也无法替他医治了。”

五天以后,桓侯浑身疼痛,赶忙派人去请扁鹊,扁鹊已经逃到秦国了。桓侯不久就死掉了。

讳疾忌医[huìjíjìyī]

[解释]讳:避忌;忌:怕,畏惧。隐百瞒疾病,不愿医治。度比喻怕人批评而掩饰自己的的缺点和错误。[出自]宋·周敦颐《周子通书·过》:“今人内有过,不喜人规,如护疾而忌医,宁灭其容身而无悟也。”

扁鹊扁蔡桓

侯鹊是古代一位名医。有一天,他去见蔡桓侯。他仔细端详了蔡桓侯的气色以后,说:“大王,您得病了。现在病只在皮肤表层,赶快治,容易治好。”蔡桓侯不以为然地说:“我没有病,用不着你来治!”扁鹊走后,蔡桓侯对左右说:“这些当医生的,成天想给没病的人治病,好用这种办法来证明自己医术高明。”过了十天,扁鹊再去看望蔡桓侯。他着急地说:“您的病已经发展到肌肉里去了。可得抓紧治疗啊!”蔡桓侯把头一歪:“我根本就没有病!你走吧!”扁鹊走后,蔡桓侯很不高兴。又过了十天,扁鹊再去看望蔡桓侯。他看了看蔡桓侯的气色,焦急地说:“大王,您的病已经进入了肠胃,不能再耽误了!”蔡桓侯连连摇头:“见鬼,我哪来的什么病!”扁鹊走后,蔡桓侯更不高兴了。又过了十天,扁鹊再一次去看望蔡桓侯。他只看了一眼,掉头就走了。蔡桓侯心里好生纳闷,就派人去问扁鹊:“您去看望大王,为什么掉头就走呢?”扁鹊说:“有病不怕,只要治疗及时,一般的病都会慢慢好起来的。怕只怕有病说没病,不肯接受治疗。病在皮肤里,可以用热敷;病在肌肉里,可以用针灸;病到肠胃里,可以吃汤药。但是,现在大王的病已经深入骨髓。病到这种程度只能听天由命了,所以,我也不敢再请求为大王治病了。”果然,五天以后,蔡桓侯的病就突然发作了。他打发人赶快去请扁鹊,但是扁鹊已经到别的国家去了。没过几天,蔡桓侯就病死了。

讳疾忌医的成语故事

讳疾忌医成语故事

有一天,名医扁鹊去见蔡桓侯。他仔细端详了蔡桓侯的气色后,说:“大王,您得病了。现在病只在皮肤表层,赶快治,容易治好。”蔡桓侯不以为然地说:“我没病,用不着你来治!”

扁鹊走后,蔡桓侯对左右说:“这些当医生的,成天想给没病的人治病,好用这种办法来证明自己医术高明。”

过了十天,扁鹊再去看望蔡桓侯。他着急地说:“您的病已经发展到肌肉里去了。可得抓紧治疗啊!”蔡桓侯把头一歪,极为不悦地说:“我根本就没有病!你走吧!”扁鹊走后,蔡桓侯很不高兴。

又过了十天,扁鹊再去看望蔡桓侯。他看了看蔡桓侯的气色,焦急地说:“大王,您的病已经进入了肠胃,不能再耽误了!”蔡桓侯连连摇头:“说什么鬼话呢,我哪来的什么病!”

扁鹊走后,蔡桓侯更不高兴了。

又过了十天,扁鹊再一次去看望蔡桓侯。他只看了一眼,马上掉头就走了。对此,蔡桓侯感到非常奇怪,便派人去问扁鹊:“您去看望大王,为什么掉头就走呢?”扁鹊说:“有病不怕,只要治疗及时,一般的病都会慢慢好起来的。怕只怕有病说没病,不肯接受治疗。病在皮肤里,可以用热敷;病在肌肉里,可以用针灸;病到肠胃里,可以吃汤药。但是,现在大王的病已深入骨髓。病到这种程度只能听天由命了,所以我也不敢再请求为大王治病了。”

果然,五天以后,蔡桓侯的病就突然发作了。他打发人赶快去请扁鹊,但是扁鹊已经逃到别的国家去了。没过多久,蔡桓侯就病死了。

——《韩非子》

【求解驿站】隐瞒病情,不愿医治。比喻掩饰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不愿接受批评帮助。

【活学活用】对错误采取~的态度很不明智。

【妙语点拨】蔡桓公因不听扁鹊的屡次劝说,以致自身病情不断恶化,终于病入膏肓,不治身亡。我们要引以为戒,善于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并不断改正自身存在的缺点。实际生活中,不少人其实骨子里都是讳疾忌医的蔡桓公,他们不愿意查漏补缺,也不情愿听取别人的逆耳忠言。殊不知,讳疾忌医,小到可以使一个人不能成才,大到可以毁了一个国家。

【近义】文过饰非、拒谏饰非

【反义】从善如流

讳疾忌医成语故事

有一天,名医扁鹊去见蔡桓侯。他仔细端详了蔡桓侯的气色后,说:“大王,您得病了。现在病只在皮肤表层,赶快治,容易治好。”蔡桓侯不以为然地说:“我没病,用不着你来治!”

扁鹊走后,蔡桓侯对左右说:“这些当医生的,成天想给没病的人治病,好用这种办法来证明自己医术高明。”

过了十天,扁鹊再去看望蔡桓侯。他着急地说:“您的病已经发展到肌肉里去了。可得抓紧治疗啊!”蔡桓侯把头一歪,极为不悦地说:“我根本就没有病!你走吧!”扁鹊走后,蔡桓侯很不高兴。

又过了十天,扁鹊再去看望蔡桓侯。他看了看蔡桓侯的气色,焦急地说:“大王,您的病已经进入了肠胃,不能再耽误了!”蔡桓侯连连摇头:“说什么鬼话呢,我哪来的什么病!”

扁鹊走后,蔡桓侯更不高兴了。

又过了十天,扁鹊再一次去看望蔡桓侯。他只看了一眼,马上掉头就走了。对此,蔡桓侯感到非常奇怪,便派人去问扁鹊:“您去看望大王,为什么掉头就走呢?”扁鹊说:“有病不怕,只要治疗及时,一般的病都会慢慢好起来的。怕只怕有病说没病,不肯接受治疗。病在皮肤里,可以用热敷;病在肌肉里,可以用针灸;病到肠胃里,可以吃汤药。但是,现在大王的病已深入骨髓。病到这种程度只能听天由命了,所以我也不敢再请求为大王治病了。”

果然,五天以后,蔡桓侯的病就突然发作了。他打发人赶快去请扁鹊,但是扁鹊已经逃到别的国家去了。没过多久,蔡桓侯就病死了。

——《韩非子》

【求解驿站】隐瞒病情,不愿医治。比喻掩饰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不愿接受批评帮助。

【活学活用】对错误采取~的态度很不明智。

【妙语点拨】蔡桓公因不听扁鹊的屡次劝说,以致自身病情不断恶化,终于病入膏肓,不治身亡。我们要引以为戒,善于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并不断改正自身存在的缺点。实际生活中,不少人其实骨子里都是讳疾忌医的蔡桓公,他们不愿意查漏补缺,也不情愿听取别人的逆耳忠言。殊不知,讳疾忌医,小到可以使一个人不能成才,大到可以毁了一个国家。

【近义】文过饰非、拒谏饰非

【反义】从善如流

讳疾忌医:隐瞒病情,不愿医治。比喻掩饰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不愿接受批评帮助。

有一天,名医扁鹊去见蔡桓侯。他仔细端详了蔡桓侯的气色后,说:“大王,您得病了。现在病只在皮肤表层,赶快治,容易治好。”蔡桓侯不以为然地说:“我没病,用不着你来治!”

扁鹊走后,蔡桓侯对左右说:“这些当医生的,成天想给没病的人治病,好用这种办法来证明自己医术高明。”

过了十天,扁鹊再去看望蔡桓侯。他着急地说:“您的病已经发展到肌肉里去了。可得抓紧治疗啊!”蔡桓侯把头一歪,极为不悦地说:“我根本就没有病!你走吧!”扁鹊走后,蔡桓侯很不高兴。

又过了十天,扁鹊再去看望蔡桓侯。他看了看蔡桓侯的气色,焦急地说:“大王,您的病已经进入了肠胃,不能再耽误了!”蔡桓侯连连摇头:“说什么鬼话呢,我哪来的什么病!”

扁鹊走后,蔡桓侯更不高兴了。

又过了十天,扁鹊再一次去看望蔡桓侯。他只看了一眼,马上掉头就走了。对此,蔡桓侯感到非常奇怪,便派人去问扁鹊:“您去看望大王,为什么掉头就走呢?”扁鹊说:“有病不怕,只要治疗及时,一般的病都会慢慢好起来的。怕只怕有病说没病,不肯接受治疗。病在皮肤里,可以用热敷;病在肌肉里,可以用针灸;病到肠胃里,可以吃汤药。但是,现在大王的病已深入骨髓。病到这种程度只能听天由命了,所以我也不敢再请求为大王治病了。”

果然,五天以后,蔡桓侯的病就突然发作了。他打发人赶快去请扁鹊,但是扁鹊已经逃到别的国家去了。没过多久,蔡桓侯就病死了。

讳疾忌医的主人公是谁

蔡桓公、扁鹊。

【历史典故】

扁鹊是战国时期的一位名医,医术非常高名,他只需诊脉,就能知道患者脏腑里的病。

有一天,他去见蔡桓公。他仔细端详了蔡桓公的气色以后,说:“大王,您得病了。现在病只在皮肤表层,如果不及时医治,恐怕病情会加重的。”

蔡桓公不以为然地说:“我没有病,也用不着治!”扁鹊走后,蔡桓公对左右说:“当医生的就爱给人治病,没病也说你有病,只为显示自己医术高明。”

过了几天,扁鹊再去看望蔡桓公。他着急地说:“您的病已经发展到肌肉里去了。可得抓紧治疗啊!”蔡桓公把头一歪,只当没听见,理也没理他。

又过了几天,扁鹊又来见蔡桓公。他看了看蔡桓公的气色,焦急地说:“大王,您的病已经进入了肠胃,不能再耽误了!”蔡桓公还是不予理睬。

又过了几天,扁鹊再一次去看望蔡桓公。他只看了一眼,掉头就走了。蔡桓公心里好生纳闷,就派人去问扁鹊:“您去看望大王,为什么掉头就走呢?”扁鹊说:“病在皮肤里,可以用热敷。

病在肌肉里,可以用针灸;病到肠胃里,可以吃汤药。但是,现在大王的病已经深入骨髓。病到这种程度只能听天由命了,所以,我也不敢再请求为大王治病了。”

果然,五天以后,蔡桓公的病突然发作了。他打发人赶快去请扁鹊,但是扁鹊已经逃到秦国去了。没过几天,蔡桓公就病死了。

扩展资料

1、扁鹊

扁鹊(公元前407—前310年)姬姓,秦氏,名缓,字越人,又号卢医,春秋战国时期名医。春秋战国时期渤海郡郑(今河北沧州市任丘市)人。由于他的医术高超,被认为是神医,所以当时的人们借用了上古神话的黄帝时神医“扁鹊”的名号来称呼他。

少时学医于长桑君,尽传其医术禁方,擅长各科。在赵为妇科,在周为五官科,在秦为儿科,名闻天下。秦太医李醯术不如而嫉之,乃使人刺杀之。扁鹊奠定了中医学的切脉诊断方法,开启了中医学的先河。相传有名的中医典籍《难经》为扁鹊所著。

2、蔡桓公:《史记·扁鹊仓公列传》称“齐桓侯”。这个称号源于《韩非子·喻老》中的一篇文章《扁鹊见蔡桓公》。这篇文章里所谓的“蔡桓公”,据考证应该是战国时期田氏代齐以后的第三位齐国国君,谥号为“齐桓公”,史称“田齐桓公”或“齐桓公午”。

本名田午,史载他“弑其君及孺子喜而为公”,意思是说他杀了齐废公田剡而自立。在位时曾创建稷下学宫,招揽天下贤士,聚徒讲学,著书立说,一时人才荟萃,彬彬大盛。

相传名医扁鹊曾为他看病,在起病由轻到重衍变时连劝了三次,田午因为讳疾忌医而不听,后来扁鹊再来时,现其已病入膏肓,无法医疗;扁鹊只得转身而退,并连夜逃往秦国,不久田午就病发而去世了。《韩非子·喻老》有“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

其实春秋时期有个蔡桓侯,他是春秋时蔡国(现今河南省上蔡县一带)第七代国君,为蔡宣侯的儿子,承袭蔡宣侯担任该国君主,在位期间为前714年—前695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扁鹊见蔡桓公

扁鹊和蔡桓公。这个成语出自《扁鹊见蔡桓公》。《扁鹊见蔡桓公》选自《韩非子·喻老》。《韩非子》是战国末期思想家韩非的著作。

原文:

扁鹊见蔡桓(huán)公,立有间(jiàn)。扁鹊曰:“君有疾在腠(còu)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hào)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yìng)。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xúan)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tàng〕熨(wèi)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jì)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矣。”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suì)死

译文:

扁鹊觐见蔡桓公,站着(看了)一会儿,说道:“您的皮肤纹理间有点小病,不医治恐怕要加重。”桓侯说:“我没有病。”扁鹊离开后,桓侯(对左右的人)说:“医生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以此显示自己的本领。”过了十天,扁鹊又觐见,他(对桓侯)说:“您的病已到了肌肉和肌肤之间,再不医治,会更加严重的。”桓侯不理睬,扁鹊(只好)走了,桓侯又很不高兴。过了十天,扁鹊又觐见,他(对桓侯)说:“您的病已到了肠胃,再不医治,会更加严重的。”桓侯还是不理睬。扁鹊(只好)走了,桓侯又很不高兴。(又)过了十天,扁鹊(再觐见时)远远看了桓侯一眼,转身就跑。桓侯特意派人去问他(为什么跑),扁鹊说:“皮肤纹理间的病,用热水焐,可以治好;肌肉和肌肤之间的病,可以用针灸治好;肠胃的病,可以用火剂汤治好;骨髓里的病,那是司命神的事情了,(医生)是没有办法的。桓侯的病现在已到了骨髓,因此我就不再请求给他治病了。”过了五天,桓侯身体疼痛,派人去寻找扁鹊,扁鹊到秦国去了。桓侯就死了。

“讳疾忌医”的成语出自《扁鹊见蔡桓》吗?对此有人表示异议。观点如下:

查成语“讳疾忌医”的出处,据《辞海》、《辞源》和几种成语辞典所引,都是《周子通书·过》中的一段话:“今人有过,不喜人规,如护疾而忌医,宁灭其身,而无悟也。”后人在使用中将“护”字换成了“讳”字,这是常见的事。有的同志认为:先秦寓言后世脍炙人口,周氏在写“护疾而忌医”时完全可能想到了《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并且举出了“二竖肆虐”,“病入膏肓”的例子。的确,后两个成语都出自《左传》秦伯派医给晋侯看病的故事。然而,“讳疾忌医”被认定为源于周氏《通书》,该不是因为辞典的编者不探本求源,而是由于故事和成语含义并不相同,不强以混为一谈。

课文《扁鹊见蔡桓公》节选自《韩非子·喻老》。原书作者对于这个故事所要借喻的意思曾作了这样的说明:“天下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之大事必作于细。”很明显,讲这个故事的目的,无非是为了规劝统治者,要从扁鹊治病中得到启示:治国理政应能见微知著,力求解决问题于萌芽状态。这个故事还重复出现于《史记·扁鹊传》(但“蔡桓公”作“齐桓侯”)。司马迁在末尾加了两句评论:“使圣人预知微,能使良医早从事,则医可已,身可活也。”他对这种有启发性的理解,与《韩非子》所揭示的完全一致。因此,只要把两位原作者的议论概括提炼一下,就可以看到,《扁鹊见蔡桓公》一文的思想内容,与“讳疾忌医”及其引申的含义是有所不同的。

细玩《扁鹊见蔡桓公》一文,从作者所描述的故事情节、所运用的表现方法和语言来看,都不能引出“讳疾忌医”的意思。它相当扼要地概括了扁鹊的医术造诣:他精于望诊(“立有间”、“望桓侯”)洞悉病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转变过程,熟谙审证施治的契机,重视早期治疗以求消灭疾病于萌发阶段。这些正反映了我国古代医学的突出成就。他目光敏锐,料事如神,严格遵守客观规律,具有一个良医的素质和阅历。在《扁鹊见蔡桓公》这篇文章中,扁鹊是这个故事的主人公,而桓侯只是个陪衬人物。揭示课文主题或启发性含义,应围绕着主人公的活动来进行分析。如果以“讳疾忌医”来概括,恰是把读者的注意力引向桓侯一方,颠倒了人物的主次关系。尤其是,这一概括并不符合故事情节。扁鹊三次见桓侯,都提出“君有疾”,病情在逐步发展,应当及早治疗。桓侯的表现是:第一次听扁鹊劝告后,说:“寡人无疾”、“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后两次的扁鹊类似的话后,是“不应”“又不悦”。用了一个“又“字,说明前次也是不高兴的。桓侯因无自觉症状(疾病处于潜伏时期),不相信自己有病,反误认为医者无端邀功,言语冒犯,为此感到不满。作者正是通过桓侯不发觉和不相信自己有病的情节描写,有力地反衬出扁鹊医术的精湛。他凭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可靠的诊察方法,不受虚假的表面现象(患者的自我感觉)的迷惑,从而能作出正确的判断,揭示隐匿未发的病情。良医之所以不同于庸医,也就是在这些地方。如果说桓侯也有“讳疾忌医”的意图,那么作者有哪些笔墨是用来表明或暗示这一点的呢?其实没有。也许有人会认为:桓侯有病是客观存在,不承认有病就是“讳疾”的表现。那是只见表面现象,不作具体分析。要是说桓侯一再拒医而在客观上起了“护疾”的作用,还有一定道理,但“讳疾忌医”都是指主观意图而言的。因此以上几种说法总属牵强。再看故事情节的进一步发展,问题就更加明朗化了。扁鹊第四次进见,“望桓侯而还走”。这个反常的举动引起了对方的注意,“桓侯故使人问之”,这就透露出他疑虑自已可能果真有病。及至五日后发觉“体痛”,更清楚地表明在这以前并无任何自觉体症。又“使人索扁鹊”。用了一个“索”字,可知其求治之心甚切。事实表明,桓侯根本就没有“讳疾忌医”的意思,扁鹊之所以“逃之夭夭”,是因为他也已料定,桓侯一旦发觉自己有病,总是要来找他治疗的;然而此病到了恶化程度就已经难于治好了。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结论:《扁鹊见蔡桓公》的文章,是由作者本人作了说明,另用“讳疾忌医”及其延伸的含义来加以概括,是不恰当的。现在有不少人是接受了某些教学参考书的一些不恰当的解释后,通过教学讲给学生,这实在是以讹传讹,应当加以纠正。

扁鹊扁蔡桓

侯鹊是古代一位名医。有一天,他去见蔡桓侯。他仔细端详了蔡桓侯的气色以后,说:“大王,您得病了。现在病只在皮肤表层,赶快治,容易治好。”蔡桓侯不以为然地说:“我没有病,用不着你来治!”扁鹊走后,蔡桓侯对左右说:“这些当医生的,成天想给没病的人治病,好用这种办法来证明自己医术高明。”过了十天,扁鹊再去看望蔡桓侯。他着急地说:“您的病已经发展到肌肉里去了。可得抓紧治疗啊!”蔡桓侯把头一歪:“我根本就没有病!你走吧!”扁鹊走后,蔡桓侯很不高兴。又过了十天,扁鹊再去看望蔡桓侯。他看了看蔡桓侯的气色,焦急地说:“大王,您的病已经进入了肠胃,不能再耽误了!”蔡桓侯连连摇头:“见鬼,我哪来的什么病!”扁鹊走后,蔡桓侯更不高兴了。又过了十天,扁鹊再一次去看望蔡桓侯。他只看了一眼,掉头就走了。蔡桓侯心里好生纳闷,就派人去问扁鹊:“您去看望大王,为什么掉头就走呢?”扁鹊说:“有病不怕,只要治疗及时,一般的病都会慢慢好起来的。怕只怕有病说没病,不肯接受治疗。病在皮肤里,可以用热敷;病在肌肉里,可以用针灸;病到肠胃里,可以吃汤药。但是,现在大王的病已经深入骨髓。病到这种程度只能听天由命了,所以,我也不敢再请求为大王治病了。”果然,五天以后,蔡桓侯的病就突然发作了。他打发人赶快去请扁鹊,但是扁鹊已经到别的国家去了。没过几天,蔡桓侯就病死了。

借此故事我想说,现在这种讳疾忌医的情况随处可见,而且正在以各种形式上演。当大夫的并不能主宰病人的命运,即使是像扁鹊一样的神医,也不能挽救病人的性命。

其实一个大夫不争什么,名,利,都不是,好的医生只要你点点头,说句话,承认是这位大夫看好的,甚至是看好了不说坏话就可以了。现在好多的病人就是这样,明明是看好了却反着说,没看好,大多数的病人都说没有彻底,只是暂时缓解了,明明是除根了,我们当大夫的要是不知道好没好还在这里当大夫吗?膏药贴在你身上,但是药是我下的,你好了还能瞒的了我?

大夫的心是好的,要是和那些不懂人情事理的蔡桓侯计较,就也会出现上述情况,最好的办法是,不需要病人感恩,不需要报答,不需要承认,为他们把病除根,其实他们就是“讳疾忌医”,但是我们作为一个医生不能和他们计较。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