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在后台配置页面设置顶部欢迎语

网站收藏

导航菜单

形容成语开国元老的意思及解释

中国一共有多少个开国元老

开国元老很多百,开国大典站在天安门城楼上的都是。度列入名单的领导人、政协代表和候补代表共622人。问其中中央人民政府有63位领导人,最有名的应该是五大领袖,毛、答刘、周、朱、邓。老一百的人民币印了四位,因为邓当专时还在领导位置属上,又谦虚没有排列在上面~~

1955年授予元帅10人,大知将10人,上将55人,中将175人,少道将802人;1957年授予上将内1人,中将1人,少将2人;1958年授予上将容1人,中将1人,少将2人;1961年授予少将3人,晋升为少将9人;1963年授予少将3人;1964年授予少将1人,晋升为少将320人。

参加开国大典的五大元老

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

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朱德来、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

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秘书长:林伯渠

政务院总理:周恩来源

政务院副总理:董必武、陈云、郭沫若、黄炎培

中国人民百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朱德、刘少奇、周恩来、彭德怀、程潜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度:朱德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徐向前

最高人民问法院院长:沈钧儒答

最高人民检察署检察长:罗荣桓

政务院政治法律委员会主任:董必武

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主任:陈云

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郭沫若

政务院人民监察委员会主任:潭平山

开国元老无后代的有谁?

周恩来:原中共中央副主席,国zhidao务院总理,全国专政协主席。无子女

彭德怀:原中央政治局委属员,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国防部长。无子女

邓颖超:原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主席。无子女

求中国各开国元老简历?

秦始皇(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年),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王朝的开国皇帝。嬴姓,赵氏[1][2],名政,秦庄襄王之子。汉族(原称华夏族)[4],出生于赵国首都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公元前247年,秦王政13岁时即王位,因年幼朝政由太后和相邦吕不韦及嫪毐掌管。公元前238年(秦王政九年),秦始皇22岁时,在故都雍城举行了国君成人加冕仪式,开始“亲理朝政”,除掉吕不韦、嫪毐等人,重用李斯、尉缭,自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39岁时完成了统一中国大业,建立起一个以汉族为主体、多民族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强大国家——秦朝。定都咸阳。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东巡途中驾崩于沙丘(今河北省邢台市)。秦始皇认为自己的功劳胜过之前的三皇五帝,将大臣议定的尊号改为“皇帝”。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皇帝”称号的君主,对中国和世界的历史均产生了深远而重大的影响,被明代思想家李贽誉为“千古一帝”。汉高祖刘邦(前256—前195),字季(一说原名季),沛县丰邑中阳里(今江苏丰县)人,起兵于沛(今江苏沛县),汉族。秦朝时曾担任泗水亭长,在秦末农民战争中起义,登高一呼,天下英雄云集于麾下,称“沛公”;公元前206年被义军盟主项羽封为汉王,封地为汉中、巴蜀(因此在战胜项羽后建国时,国号定为“汉”);他对汉民族的统一、中国的统一强大,汉文化的保护发扬有决定性的贡献。公元前202—公元前195年在位,共8年。庙号为太祖,谥号高皇帝,因司马迁在史记中称其为汉高祖,后世多沿用此。汉光武帝(公元前6年-公元57年)即刘秀,东汉王朝的建立者。公元25年-57年在位,谥号光武,即光绍前业之意,庙号世祖。字文叔,汉族,南阳蔡阳人(今湖北枣阳)1,汉景帝后裔,汉高祖九世孙。新朝王莽末年,起兵反对王莽,昆阳之战,光武挽狂澜于即倒,王寻等百万之众,一时土崩瓦解。王莽政权的丧钟,由此而敲响。光武以偏师徇河北、平王郎、降铜马,艰难奠定中兴之基。统一天下,定都洛阳,重新恢复汉室政权,为汉朝中兴之主。政治措施皆以清静俭约为原则,兴建太学,提倡儒术,尊崇节义,乃一代贤明君王隋文帝(公元541-604年)杨坚,汉族,鲜卑姓为普六茹,隋朝开国皇帝,弘农郡华阴(今陕西省华阴县)人。汉太尉杨震十四世孙。其父杨忠跟随北周太祖起义关西,因功赐姓普六茹氏,位至柱国、大司空、随国公。薨,赠太保,谥曰桓。杨坚承袭父爵。唐高祖李渊(566~635)。唐代开国皇帝。字叔德。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人,祖籍赵郡隆庆(今邢台市隆尧县)。祖父李虎,西魏时官至太尉。父李柄,北周时历官御史大夫、安州总管、柱国大将军。母为隋文帝独孤皇后姐,故特见亲重。隋炀帝即位后,李渊任荥阳(今河南郑州)、楼烦(今山西静乐)二郡太守。后被召为殿内少监,迁卫尉少卿。大业十一年(615),拜山西河东慰抚大使。十三年,拜太原留守。当时,隋末农民起义遍布全国。李渊自知无力镇压农民起义,又深晓炀帝猜忌嗜杀,政局动乱,难于自保,便与次子李世民在大业十三年五月起事,并从河东(今山西永济西)召回长子李建成和四子李元吉。李渊起兵后,一面遣刘文静出使突厥,请求始毕可汗派兵马相助,一面召募军队,并于七月率师南下。此时瓦岗军在李密领导下与困守洛阳的王世充激战方酣,李渊乘隙进取关中。姓名:赵匡胤

小名:香孩儿

生辰:阴历九二七年二月十六日

忌日:阴历九七六年十月二十日

庙号:太祖

谥号: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

属相:猪

籍贯:祖籍涿州(今河北省涿州市),生于河南洛阳。

陵寝:永昌陵(今河南省巩义西南堤东保)

父亲:赵弘殷,追赠宣祖

母亲:杜太后

初婚:19岁

配偶:贺皇后、王皇后、宋皇后

子女:4子6女

民族:汉族

历朝历代的政变事件屡见不鲜。“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便是由后周禁军最高统帅赵匡胤发起的一次成功的政变。赵匡胤兵不血刃登上帝位,不仅统一了大半个中国,而且治国有方。宋朝的经济和文化之所以能够达到我国历史上的又一个高峰,与赵匡胤的治国之道有密切的关系。

孛儿只斤.铁木真,成吉思汗,又称元太祖(hán)(ChinggisKhan),孛儿只斤氏,名铁木真,蒙古族。世界历史上最伟大和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1206年,被推举为蒙古帝国的大汗,统一蒙古各部。在位期间多次发动对外征服战争,征服地域西达西亚、中欧的黑海海滨末建立宫帐称汗。与札答阑部札木合等作战,败绩,史称十三翼之战。明太祖朱元璋(1328~1398),字国瑞,原名朱重八,后取名朱兴宗,后改现名元璋。大明王朝开国皇帝,民族英雄,也是继汉高帝刘邦以来第二位平民出身并且统一全国的君主。汉族,濠州钟离(今安徽省凤阳县)人。年号洪武(1368年—1398年)。谥号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葬于明孝陵姓名:爱新觉罗·努尔哈赤

民族:女真(满族)

出生: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2月21日)

卒年:明天启六年、后金天命十一年(1626年9月30日)

享年:67岁

谥号: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

庙号:清太祖

陵寝:福陵(沈阳东陵)

父亲:塔克世

母亲:喜塔拉氏,后尊为宣皇后

祖父:觉昌安

初婚:19岁结婚,配偶佟佳氏

配偶:16人,皇后(大福晋)叶赫那拉·孟古姐姐

子女:16子,8女

继位人:皇太极[2]

在世的开国元老还有谁

健在的开国元老从1955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首度实行军衔制开始,到1965年6月军衔制取消为止,在我军先后授予少将以上军衔的1614人(其中元帅10人、大将10人、上将57人、中将177人、少将1360人)中,现在共有221位仍然健在:

上将:2位

吕正操1905年102岁、肖克1908年99岁

中将:11位

罗元发1910年97岁、阿沛阿旺晋美1910年97岁、方强1911年96岁

曾思玉1911年96岁、孔庆德1911年96岁、杜义德1912年95岁

蔡顺礼1913年94岁、李作鹏1914年93岁、黄志勇1914年93岁

张震1914年93岁、范朝利1914年93岁

少将:208位

王直1916、王兰麟1912、王兆相1909、王诚汉1917、王贵德1914、方槐1917、方子翼1917、方国安1913、朱耀华1917、任荣1917、向守志1917、刘春1918、刘中华1917、刘华香1913、刘华清1916、刘居英1917、刘鹤孔1914、刘懋功1916、江文1914、江勇为1914、江腾蛟1919、汤光恢1909、关盛志1916、阮贤榜1909、李觉1914、李中权1915、李布德1919、李德生1916、李耀文1918、杨永松1918、吴瑞山1913、何光宇1910、何廷一1916、邹衍1915、汪东兴1916、沈启贤1912、宋承志1917、宋维栻1917、宋景华1919、张瑞1909、张文碧1910、张汉丞1913、张廷发1918、张秀川1919、张秀龙1915、张国传1910、张铚秀1915、陈波1908、陈浩1914、陈茂辉1912、陈金钰1914、陈锐霆1906、陈鹤桥1914、范明1914、欧阳平1916、罗应怀1915、罗维道1916、胡定千1910、胡继成1915、钟元辉1915、钟炳昌1915、胥光义1916、贺健1911、桂绍彬1916、贾若瑜1915、钱信忠1911、徐光华1913、郭林祥1914、陶汉章1917、盛治华1916、彭富九1918、程世清1918、曾美1914、谢斌1914、谢振华1916、谢家祥1914、詹大南1915、裴周玉1913、廖鼎琳1914、漆远渥1915、谭右铭1910、熊兆仁1912、黎光1914、戴润生1916、魏天禄1908、王晓1913、王定烈1918、王砚泉1917、左爱1916、叶泰清1913、史进前1917、吕清1915、吕仁礼1916、朱士焕1913、朱春和1917、刘瑄1917、刘月生1917、刘耀宗1918、江鸿海1913、孙干卿1919、杜屏1915、李静1918、李永悌1916、李懋之1910、杨思禄1917、肖荣昌1918、肖德明1912、吴罡1917、吴纯仁1921、张力雄1913、张蕴钰1917、林真1918、罗洪标1918、胡炜1920、胡立声1917、胡鹏飞1915、钟发生1914、段思英1917、姜钟1919、柴成文1915、殷国洪1911、高锐1919、曹中南1914、彭施鲁1916、程明1918、曾凡有1916、赖达元1917、雷钦1915、鲍奇辰1916、魏国运1914、刘西尧1916、丁钊1920、马宁1922、马洪山1918、王展1920、王文英1918、王扶之1923、王茂全1911、王淮湘1920、韦统泰1918、文击1918、方震1911、白云1917、朱致平1914、伍生荣1918、华楠1921、刘汉1916、刘世昌1921、刘光涛1920、刘自双1915、刘春山1917、刘振华1921、江含章1916、江学彬1917、许志奋1920、阳自碧1918、纪亭榭1914、苏克之1919、苏宏道1916、苏锦章1916、李元1917、李孔亮1914、李丕功1910、李东野1916、李树荣1919、杨斯德1912、肖友明1916、肖选进1920、何云峰1922、辛国治1921、汪运祖1915、沙风1917、沈鸿林1910、张英1914、张翼1918、张中如1919、张水发1919、张玉华1916、张志勇1916、张伯祥1918、张宜步1913、张实杰1922、张耀祠1916、陈绍昆1921、国林之1915、周建平1919、宗凤洲1912、胡立信1915、茹夫一1916、赵峰1914、赵华青1919、赵复兴1914、姜林东1918、贺明1919、贾乾瑞1916、顾鸿1915、夏伯勋1917、铁瑛1916、高先贵1912、涂通今1914、常勇1915、常仲连1914、程坤源1920、廖步云1914、黎原1917、颜文斌1915、颜吉连1916、瞿道文1919

在这些健在的开国名将中,曾担任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有刘华清、张震、阿沛·阿旺晋美、肖克、吕正操、李德生、汪东兴、张廷发等;曾担任大军区级正职的有杜义德、曾思玉、李水清、宋承志、张铚秀、黄志勇、郭林祥、史进前、马宁、华楠、王猛、谢振华、王诚汉、向守志、刘振华、李耀文等。

健在的开国名将中,红军老战士居多,为90?右,其余为八路军老战士。老将军方强、杜义德、罗元发、曾思玉等,在人民军队创建第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近80年来,亲历目睹人民军队成长过程。他们当中,有的曾两次被授予军衔,1988年被授予上将军衔的有刘华清、张震、郭林祥、王诚汉、李德生、刘振华、向守志、李耀文。

健在的开国名将中,年长者为上将吕正操,102岁。百岁老人或近百岁老人还有:上将肖克,中将罗元发,少将陈锐霆、李懋之、陈波、李丕功、沈鸿林、汤光恢、阮贤榜、何光宇、谷广善、张瑞、张文碧、张国传、胡定千、谭佑铭等。最年轻的是84岁少将王扶之。

健在的开国名将中,江西籍最多,为45人,其次为:山东24人,湖北19人,河南19人,湖南、四川、河北均为16人。此外,还有福建、安徽、山西、陕西、甘肃、广东、吉林、黑龙江等省籍出身的老将军。北京籍林真、上海籍钱信忠,则是大城市走出的老将军。

清朝开国元老

在大清的开国史上,有八位赫赫有名的王爷,他们不仅是皇帝的嫡系子孙,而且都曾对清朝开基创业或统一全国立有大功,所以并非像其他封为王爵的皇子皇孙那样,后代每继承一次,爵位就要降一个等级,而是无论承袭多少代,爵位永远不降,封建社会时称为“世袭罔替”,民间则俗称为“铁帽子王”,意思是他们的王冠永远不会被换掉。可以说,这八大铁帽子是绝对的牛人。

礼亲王代善

清太祖努尔哈赤第二子,太宗皇太极异母兄长,清朝开国时期声名显赫的创业功臣。早年随父征战,功勋卓著,并一度被确定为汗位继承人,从后金建国直至改国号为大清,都是国中地位仅次于皇帝的大贝勒,并为正红旗旗主。1636年封为和硕礼亲王。皇太极去世后,又拥戴福临登基,揭露并杀掉了密谋的反对者,其中就有自己的儿子硕托和孙子阿达礼。顺治五年(1648)去世。承袭爵位者曾改王号为巽亲王、康亲王,乾隆四十三年(1778)恢复礼亲王号,世袭至清末。其后代袭爵有名的子孙,如嘉庆十年袭爵的礼亲王昭琏是皇族中著名学者,著有《啸亭杂录》等传世。礼亲王府在大政殿东偏北,是距盛京皇宫最近的一座王府。这显然与其在清太宗时期“皇兄大贝勒”的身份有直接关系。皇太极继承皇位后,每逢新年等重要节日,为体现对兄长的尊重,都要率领群臣到代善府中登门拜贺。

睿亲王多尔衮

努尔哈赤第十四子,为清初赫赫有名的“九王爷”。清太祖皇后乌拉纳喇氏所生,是努尔哈赤幼子中最为出色者。幼年即为镶黄旗贝勒(后改镶白旗),自天聪元年(1627年)始,几乎每一次战役都随军出征。第二年在统领正白旗征讨察哈尔的战争中,因临阵骁勇及敖木轮大捷等彼赐子“墨尔根代青”(聪明战将)称号。崇德元年封和硕睿亲王,因出身高贵且智勇双全,功勋卓著,清太宗皇太极去世后,虽拥立6岁的福临继位,但身为摄政王的多尔衮几乎独揽朝中大权,顺治元年(1644),以叔父摄政王身份率清军入关,并做出定都北京的决定。同时,争取了很多汉人投降,为新王朝奠定了基础。第二年,他被尊为皇叔父摄政王。此后接管了原由皇太极控制的正蓝旗。其弟多铎死后,又控制了镶白旗。顺治七年(1650)病逝后,因罪削爵。

乾隆四十三年(1778),高宗皇帝重新评价几位开国元勋的功过时,多尔衮备受褒扬,其罪得到昭雪,爵位得到恢复,并谥号“忠”,命配享太庙并世袭罔替。多尔衮身后无子,以同母弟多铎之后继承爵位。睿亲王府位于四平街路北,通天街路东。

豫亲王多铎

太祖第十五子,多尔衮同母弟。初为正黄(后改正白)旗贝勒,崇德元年(1636年)晋为豫亲王,掌管礼部,并辅佐皇帝对明廷、朝鲜、蒙古进行过多次战役。崇德元年(1636)封和硕豫亲王。清入关后率大军平定江南,居功至伟。顺治六年(1649)病故后,受多尔衮案牵连降爵为郡王。乾隆四十三年恢复豫亲王爵号,由其子孙世袭至清末。他的王府旧时沈阳俗称“十王府”,据清末民初地图标示及现存遗址,应在四平街之北偏西,隔通天街与睿王府相望。自清代末年至近年,其所在地称“十王府胡同”。

郑亲王济尔哈朗

清太祖同母弟舒尔哈齐第六子。济尔哈朗12岁丧父后,由其伯父努尔哈赤养育,原封贝勒,与其兄二贝勒阿敏同掌镶蓝旗。崇德元年封为和硕郑亲王,并掌管刑部。皇太极去世后,他被推举为辅政王,与多尔衮共同辅佐年幼的顺治皇帝,但屡受排挤,直到多尔衮去世后才略为得志。顺治十二年(1655)去世。他虽为努尔哈赤之侄,但却是清开国时期的三朝元老,功勋卓著,因此王爵由子孙世袭。后曾一度改王号为“简亲王”。乾隆四十三年奉旨恢复郑亲王号,由其子孙世袭至清末。其王府位于天佑(小南)门内大街路西、怀远(大西)门内大街路南。于民国年间为一德姓满族人居住,俗称“德家大院”。

肃亲王豪格

太宗皇太极长子。早年便以军功著名。初为镶白(后改镶黄、正蓝)旗贝勒,崇德元年封和硕肃亲王。皇太极去世后,在承继王位的斗争中,与多尔衮结怨。顺治初年,受到多尔衮排挤含冤入狱,顺治五年(1648)死于狱中。乾隆四十三年恢复原有王号,由其子孙世袭至清末。他的王府位于怀远(大西)门内大街与天佑(小南)门内大街交叉路口西北,与沈阳故宫西红墙南端隔路(鼓楼南大街)相望。

庄亲王硕塞

皇太极第五子,天聪二年(1628)生,顺治元年(1644)十月清迁都北京后,因他是皇帝之兄而封为多罗承泽郡王,顺治八年(1651)晋和硕承泽亲王。因硕塞生前立有很多战功,其死后爵位由其子世袭,并改王号为和硕庄亲王。到康熙年间,硕塞后代子嗣乏人,康熙帝命将自己第十六子允禄过继到硕塞支系承袭王爵。此后直至清末的庄亲王就变成允禄后人。清入关前建府时,硕塞年龄尚小(至皇太极去世时他仅16岁),并未封王爵,庄亲王府原位于沈阳故宫宫殿西墙外街东,约在后来的沈阳故宫文溯阁处。但在允禄成为庄亲王后,又在沈阳重建了一座王府,位于抚近(大东)门内路北,民国以后虽然王府易主,但其所在地仍沿用庄王府胡同、庄王府后胡同的地名。

克勤郡王岳托

努尔哈赤之孙,礼亲王代善长子。早年即因战功封为镶红旗贝勒,老汗王努尔哈赤去世后,他力主拥戴皇太极继位,并受到重用。崇德元年封和硕成亲王,后因与皇帝政敌有瓜葛受责降为郡王,崇德四年(1639)病故于军中,追封为多罗克勤郡王。其袭爵者称衍禧郡王、平郡王,乾隆四十三年恢复克勤郡王号,世袭至清末。他的王府早期称“成亲王府”,位于抚近门(大东门)内大街路北临街。

顺承郡王勒克德浑

礼亲王代善之孙。他的父亲萨哈廉因与长兄岳托共同拥戴皇太极继位而受器重,晋封贝勒,并于后来掌管礼部事务,在当时诸王中以聪颖智慧著称,但其命运不济,崇德元年(1636)五月,年纪轻轻就离开人世,被追封为和硕颖亲王。勒克德浑袭爵后,改降王号为多罗顺承郡王,世袭至清末。他的王府初称“颖亲王府”。位于内治(小东)门内大街路南。

恩封四大铁帽子王

除了以上讲到的这八位,清朝还有四位“铁帽子王”,这四位则是因为与皇帝有着特殊亲密关系而受封,属于恩封。他们都是谁呢?

怡亲王允祥

允祥是圣祖玄烨第十三子。雍亲王胤

真即位后,即封其为和硕怡亲王,雍正八年去世,谥为“贤”,又特别在谥前加“忠敬诚直勤慎廉明”八字,配享太庙,乾隆时定怡亲王爵世袭罔替。道光时载恒袭爵,同治初立时与端华、肃顺等同为八位顾命大臣之一。辛酉政变后与郑亲王端华同赐死。

恭亲王奕忻

奕忻为道光皇帝第六子。道光遗诏中遗命皇四子奕言入继大统的同时封奕忻为亲王。咸丰即位后即封其为恭亲王。慈禧太后发动辛酉政变得到了奕忻的大力支持配合。两宫垂帘听政任命他为议政王,后赐其食亲王双俸、王爵世袭,同治七年以后遭忌不再参与朝政。光绪二十四年奕忻病逝。

醇亲王奕儇

奕儇是道光第7子,咸丰年被封为醇郡王,其福晋是慈禧胞妹。同治十一年晋封为醇亲王。同治死后无嗣,其子载恬即位,改元光绪,醇亲王食亲王双俸、王爵世袭。光绪十六年奕儇去世,配享太庙,“称皇帝本生考醇贤亲王”,其子载沣袭爵。光绪三十四年德宗死,载沣子溥仪入继大统,载沣为监国摄政王。1951年载沣病逝于北京。

庆亲王奕匡

奕匡也是最后一位被封为世袭罔替的亲王。奕匡是乾隆17子永磷的嫡孙,光绪十年命其管理总理衙门,封庆郡王。慈禧60大寿时封为亲王,深得慈禧信任,曾与李鸿章共同主持辛丑议和。慈禧死后载沣掌政,为缓和亲贵之争赐其王爵世袭。辛亥革命爆发后,奕匡奏请启用袁世凯,清廷退位后被清朝亲贵遗老视为“贼子”。后寓居天津,1918年病死。其王爵只有一代,没有来得及世袭。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