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在后台配置页面设置顶部欢迎语

网站收藏

导航菜单

形容成语济世之才的意思及解释

古人云,王佐济世之才,王佐是谁

王佐

字翼顺,今甘肃天水人,南宋将军,驻守利州。宋理宗宝祐时(1253年~1258年),曾于利州盘龙山、柏林驿斩蒙军首级数千百,战功卓著。蒙军攻占利州后,固守长宁山鹅顶堡,并建石度城、铃旗、龙门等堡,驻营拱卫。宝祐六年(公元1258年),元宪宗蒙哥亲率4万大军(号称10万)由陕入蜀。冬10月8日入问利州,渡嘉陵江、白龙江,13日攻剑门苦竹隘,裨将赵仲窃献东南门,守将杨立战死。24日蒙哥军进入高峰,25日攻长宁山,王佐、徐昕迎战失利,退守答鹅顶堡。11月5日,蒙哥督军攻鹅顶堡,王佐率众顽强抵抗,“蒙哥损兵折将众多”。11月8日,蒙哥在望喜门外鼓噪,三军激战,薄暮,苍溪知县王仲由鹅顶堡出降。王佐率众奋力拼杀,士卒伤亡殆版尽,城破,王佐自戕殉国,副将徐昕等46人重伤被执,不屈被杀。士民深怀王佐及其众兵将,将其厚葬于嘉陵江边亭子口。元至正年间(公元1341年~1368年)苍溪、昭化民众为王佐修庙建权碑。明洪武年间,在摇旗坪修“王佐将军庙”。

管仲、诸葛亮、王猛都是济世之才,然而后来齐国衰落,蜀国亡国,前秦分裂,其共同原因是什么?

简而言之:天命所致天意如此!

分析来说可以长篇大论不尽其言!

个人找些资料就其冰山一角简单浅说一二吧

据《史记》记载,管仲病重将不久于人世时,齐恒公亲自探望问管仲朝中大臣谁能继承他的位置,齐恒公把他的三个近臣易牙、开方、竖刁说出来皆被管仲否决不可任用,管仲死后齐恒公没有听从他的意见,还是近亲、重用了这三个人,而这三人纠结在一起,包揽了朝政大权。

齐桓公去世后,他的宠臣易牙,带兵冲入宫中,与竖刁一起,杀死了许多大臣,拥立公子姜无诡做国君,太子姜昭逃奔到宋国。而齐桓公生病的时候,他的儿子们,就开始拉帮结派,争夺君位。等到齐桓公去世,更是互相攻打,闹得不可开交。因此宫中无人,齐桓公尸体,也没有人去装入棺材。结果,尸体在床上竟停放了六十七天,腐烂生蛆,蛆虫甚至爬出了门外。直到姜无诡登位,才装尸入棺,发出报丧的讣告,举行追悼仪式。

《三国志》作者陈寿说:自刘备死后,由于后主刘禅幼弱,“事无巨细,亮皆专之。于是外联东吴,内平南越,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极,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至于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也!”

等到诸葛亮去世之后,费祎在西蜀执政已无诸葛亮的治国原则法历不严对罪人采取姑息的办法,蜀国遂逐渐削弱,终至于灭亡。而诸葛亮早已在《马前课》中的第一课预言汉家江山气数已尽,第一课讲“无力回天,鞠躬尽瘁,阴居阳拂,八千女鬼”,“无力回天,鞠躬尽瘁”讲的是他自己,后面的“阴居阳拂,八千女鬼”“八千女鬼”是个字谜,“八”加一个“千”加一个“女”加一个“鬼”是个“魏”字,就是说蜀汉最后要被魏国所灭。--节选自《诸葛亮详解》

据《资治通鉴》记载王猛临终前说过一句话“千万莫把东晋伐”而秦王符坚不听忠言要亲自统兵讨伐东晋,在朝中也是大多数人反对,只有少数人赞成,而符坚对讨伐东晋已下定决心不听忠言劝谏,下令全国十个男子征兵一人,有武艺的富家子弟封为羽林郎,作保卫皇帝的亲兵,还日夜开工,在长安建造府宅,只等战争结束,好让这些东晋投降的君臣,来居住。苻坚充满了必胜的信心,真有点想入非非了。最后却是秦国的二号人物符融死于混战之中,自己大败而归无脸治理天下。

可能大多人会觉得是因为经天纬地之才的栋梁将相死了没有人能辅助了才使得没能长治久安

其实我觉得管仲、诸葛亮、王猛这些人是带有历史使命之人是为了奠定中华文化的基础,这些带有使命的人死了之后便是已经完成其使命了,而这个时期或朝代铺垫完该有的文化之后便渐渐进入了末期,又由上天安排带有使命之人改朝换代奠定新的文化使中华文化内涵更加丰富博大精深,而中华传统文化被称作神传文化,也正是神有有意安排的,也许是为了让后人在末法末劫之时通中华传统文化的沉淀读懂天机找到得救的机缘,而如今的世间被称作十恶毒世,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非常的尖锐,人们的道德在一日千里的下滑,寺庙里的和尚变成一种工作岗位有工作服有工资拿,正如佛教创建人释迦牟尼所说:在末法末劫之时会有地狱的烂鬼在寺庙乱法。

也许我们每个人都曾是中华五年文化的奠定者呢!只是在轮回辗转之中演绎了太多的角色不能自拔谜在了红尘之中而已,如今也许正是末法末劫之时了呢!快快找到真相读懂天机吧!

1、从夏开始的历代王朝最大的危险是反叛。各主要王朝共有五个直接亡于反叛。

2、其次是农民起义。直接亡于起义的只有两个,但间接亡于起义的却有三个。也就是说,在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成功者并不多,但是却可以动摇王朝的基础。当农民起义后,统治集团内部有人反叛时,灭亡对这个王朝来说就不可避免了。这就是反叛是王朝的最危险的。需要指出的是,史界一致认为秦亡于农民起义的观点值得商榷。陈胜、吴广起事是导火索,而楚贵族项氏、秦帝国的基层官吏刘邦、萧何才是推翻秦帝国的主要政治力量。隋末也是如此。

3、直接亡于侵略的只有宋王朝。先是被金破京城掠走二帝,最后亡于元。晋虽亡于五胡乱中原,最主要原因是内乱,即八王之乱。

4、从历史走势来看,自西晋后中华民族生存的外部压力逐渐增大。南北朝时期外来势力并没有建立起统一的中央政权。但宋以后却建立了统治中国长达八十九年的元朝,而明之后则是统治中国长达二百六十五年的满清王朝。到了1840年后中华民族(包括蒙、满在内)面临的挑战就变成世界性的了。

5、历代王朝政治的类同性。从各王朝灭亡的基本的或是主导性因素来看无非是暴政、昏政、恶政。当王朝初立除去极少数外,大多都有一个发展期、鼎盛期,然后就进入衰败期,也就是暴政、昏政、恶政阶段,最后灭亡。发展期王朝的统治集团政治上还算清醒,鼎盛期就忘乎所以,衰败期更荒唐可笑、愚不可及。所谓中兴之主也只是昙花一现。这是各王朝灭亡的共同原因。令我们伤心的是繁荣的宋朝确实被落后的游牧民族灭亡的。看来落后并不一定挨打,有时却可以打他人。关键是制度。

6、对各王朝的评价。因夏商周史料太少不敢妄评,仅对秦以后的各主要王朝从个人立场上加以评价。

最牛的当属两汉,汉族称谓就源于此,那个朝代把政治军事外交融为一体成就非凡。透过庄重不失飘逸、规范又泛着灵气的汉隶就知道汉代是怎样一个时代了。

最喜高谈阔论要数魏晋了,另外,那个时代最时髦的是男人减肥,男人对自己容貌的关心甚至到了令今人恶心的程度。是美男子最多的时代。

最强盛的是唐朝,赞美的资料太多恕不赘述。我只想强调一点唐诗影响了中国语言。

政治上最宽松的是宋代。虽然宋代积贫积弱,但那是中国自秦汉至今文字狱最少的朝代。这就是为什么宋朝给我们留下众多文化遗产的原因。要知道宋代的数学论文明清的数学家是看不懂的。可惜蒙古骑兵的铁蹄踏碎了这种学术环境。

最不可思议的是明朝的政治开放度。明朝承认元朝为中国正朔,任用天主教徒徐光启主政务,为了保卫边防从葡萄牙购进大炮。重视国民教育。等等。假如明朝的那些皇帝们不滥用酷刑,中国的历史将会怎样?虽然历史不能假设。所以明朝也有许多值得赞颂的地方。

最愚蠢的是清朝统治者及其集团。其愚蠢表现为:利用李自成造反灭明,顺手得了天下,却做了寄生虫。用全国民众的血汗养着八旗;不思进取,康熙时皇宫内就有西洋管乐队,清军进关时用的火枪到鸦片战争时一点没改进;不知吸取中国文化的精髓以强壮自己,却想方设法抽取其筋骨;清朝晚年大厦将倾,却不顺应世界潮流实行君主立宪,却死抱帝制僵尸不放,祸害了包括满族在内的中华民族,也害得大批满族同胞们辛亥革命后不知如何养家糊口。君不见今日世界发达国家君主中立宪制国家的比例吗?基本上走的路线都是政治腐败(一般历史书上会认为起于外戚或者宦官专权,不过,这个红颜祸水一样没有必然的联系),民不聊生自然变成官逼民反,外部形态就是农民起义,接着军阀混战,混战到一个程度以后,打破京城夺取政权。

宋朝和明朝是例外,尤其是宋朝是彻底的侵略战争的失败者。明朝是没有经过严格的军阀混战而是农民起义的绝对胜利,8过,和宋朝的原因一样的是,接替者(被接替者)是侵略性质的外族。

PS:清朝虽然也是外族,我认为那不是侵略战争,而是军阀战争,明朝到灭亡的那天作为中国的主流政权还是没有承认清政府的独立性,所以,以古代的定义来讲,这是一个造反的军阀而不是侵略者。

政治腐败是根本原因,中国历朝相信人治,人治的好处就是遇到好皇帝就是太平盛世,坏处就是遇到坏皇帝(坏皇帝除了暴君、昏君以外,类似于平庸的好人之类的懦弱软弱型的人物也算),就会天下大敌。有时候皇帝平庸天下并不乱是因为平庸的皇帝撞上了不错的重臣。韩子曰:“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要说第一个提出重民思想的人不好得出确定的结论,但是我们可以知道在从氏族社会到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过程中重民思想可以说是一直存在的,从《史记》中的记录就能够看出,五帝本纪中“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来说明“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说明氏族社会很看中百姓的生存状况,汤征诸侯。汤曰:“予有言:人视水见形,视民知治不。”说明奴隶社会也把“民”的状况如何当做衡量统治好坏的标准。《尚书》中夏书的五子之歌也写到其一曰:“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西周统治者吸取夏、商两朝特别是商纣的兴亡教训,总结出一套“眀德慎刑”、“保民”的理论,周人认为夏商的灭亡是由于“惟不敬厥德,乃早坠厥命”(《尚书》),而正是因为文王的“保民”大德“怙冒闻于上帝,帝休,天乃大命文王殪戎殷,诞受厥命越厥帮厥民”(《尚书》)而又吧“保民”视为“德”的突出标志,强调“天命”的归属的转移是以“人王”能否“保民”为依据的。周公就把夏灭亡的原因归诸夏人“不克开于民之丽”,“洪舒于民”,“天惟时求民主,乃大降显休命于成汤,刑殄有夏”;把殷灭亡的原因归为殷的后嗣诸王“罔顾于天显民祗,惟时上帝不保,降若兹大丧”。武王伐殷做《泰誓》说:“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百姓有过,在予一人,今朕必往。”周公谈到“慎罚”曰:“予旦已受人之徽言咸告孺子王矣。继自今文子文孙,其勿误于庶狱庶慎,惟正是乂之”。周人憧憬“欲至于万年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重民思想在这时已经初具雏形了。

夏商与西周

夏朝的创始人是禹。大禹因治水有功,得到了人民的拥戴,舜便将部落联盟首领的位子让给他。禹登位后,推行以宽容对待诸侯,平定四方。大约在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奴隶制朝代——夏朝。

禹建立夏朝后,仍然推行公共推举、首领让贤的禅让制。当初,众人推举皋陶做王位继承人;皋陶早死,众人又推举伯益做继承人。但是,当时禹的儿子启已经有了很大的势力。禹死后,启自立夺取王位。于是“王位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并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4000多年之久。

夏朝建立了自己的军队、监狱,这是我国历史上国家政权的首次产生。但夏朝初年,政治并不稳固,曾经发生过“太康失国”的事件。太康是启的儿子,即位后不理朝政,被诸侯打败,逃到洛内。直到少康即位后,打败反叛的诸侯,夏朝才开始兴盛起来,这一盛世史称“少康中兴”。夏朝早期结束,进入中期。

帝孔甲时,夏朝开始衰落。夏朝的末代君主桀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他穷奢极欲,大量搜刮民财为自己建造宫殿,引起人民的反抗,对着太阳指桑骂槐:“你这个太阳什么时候灭亡啊?我真愿意与你一起灭亡!”桀又用武力压迫其他诸侯国,诸侯不能忍受,纷纷叛变。这时,亳地的一个诸侯——商发展起来了,它的首领叫汤。汤推行仁政,以宽容待人,人们都很敬仰他。夏桀听说后,曾经把汤囚禁在夏台,但为财色所惑,又把他放了。汤重用伊尹等贤人,发展自己的势力。大约在公元前1600年,商汤起兵攻夏,桀的军队大败,夏朝灭亡。夏朝立国约470年,传14代17帝。

汤建立了商朝,改变历法,变更服色。经过伊尹的辅佐,商朝的国力很快就强大起来了。

商朝进入中期后,王位宗室混乱,四方诸侯都不来朝见。大约在公元前1300年,商王盘庚将都城迁到殷,故商朝又叫殷朝。盘庚迁都后,百姓安宁,商朝的势力重新复兴,这是因为盘庚能够遵循成汤德政的缘故。随后,武丁任用傅说,修明政,推行德教,商朝再度中兴。

商朝末年,社会混乱。商朝的最后一个君主叫纣,是历史上继桀后又一个出名的暴君。他宠爱妲己,兴建富丽堂皇的鹿台,大肆搜刮民财,滥用酷刑。还曾经五次东征。这非但没加强他的统治,反倒引起诸侯反抗,国内的反叛势气像开水沸腾了一般。

纣立九侯、鄂侯,及周国的首领西伯姬昌为三公。前两者都因为不满纣王之意而被处死,叔父比干强劝他改正过失,被纣挖心处死。周文王西伯听说这些事情后,暗自叹息。纣于是就将西伯囚禁在羑里。后来周朝大臣以财物和美色为代价,使纣赦放西伯,并赐给他弓矢斧钺,使他能够征讨其他诸侯。

西伯被放回周国后,作用姜尚、周公等人,势力日益强大。西伯逝世后,其子姬发即位,自立为武王,大约在公元前1046年,周国进攻商朝,与商军决战于牧野。周军大获全胜,趁机进攻商都朝歌。商朝灭亡。周朝建立,定都镐京。

周朝建立后,为了加强对全国广大地区的管理,实行分封制。周王自称天子,将自己的势力范围分给诸侯,诸侯在自己的领地里再将自己的一部分势力分给卿大夫,卿大夫再将自己的一块势力范围分给士。再下面就是平民和奴隶。士是统治阶级里地位最低的一级,但却有权力控制平民与奴隶。这标致着中国历史上的奴隶制社会达到了顶峰。

诸侯虽然可以管理自己的领地,有分封其他阶级的权力,但必须忠于天子。要定期向周天子缴纳贡物,发生战争时要带兵保护周王。周朝经过两次分封,全国势力的诸侯达到了八百多个,这样,周王就把治理全国的权利,牢牢地掌握在手中。

西周共传了十二个王。第十个王周厉王统治时,严密地派人看守国人,堵住百姓诽谤的口。人民受不了。公元前841年,发生国人暴动,将厉王赶走。大臣登位掌权,史称“共和”,这是我国历史上有明确纪年的开端。

西周的最后一个王是幽王,他宠爱褒姒,废掉申后,引起了申侯的不满。因为褒姒不爱笑,幽王于是虚报军情,诸侯来时却没有发现敌情,褒姒望着累得气喘吁吁的诸侯,哈哈大笑。幽王很高兴,于是就多次点燃烽火,后来就失去了信用。公元前771年,申侯起兵攻入镐京,诸侯们都不来援救。西周也就灭亡了。从此后,周天子的地位一落千丈,各个诸侯王为了扩张自己的势力,相互争霸。历史进入了春秋战国时期。

夏朝时,我国已经能够造出青铜器。进入商周时期后,青铜业兴盛起来。最著名的青铜器工艺品是“司母戊方鼎”,是迄今为止所发掘出来的最大的青铜器。此外,还有“四羊方尊”等青铜工艺品也很有名。人们称夏、商、周三代为青铜时期。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殷商时期发明了甲骨文,它是一种将文字刻在龟甲、兽骨上面的原始文字,出土于殷墟。它记录了商王的活动,反映了商朝的政治经济情况。晚商周初时期,发现了一种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由于古人称青铜为金,所以这种文字叫“金文”,又称为钟鼎文。它也是研究商、周历史的重要资料。商周时期的文字的主要造字法是象形,但也有了形声、会意等造字方式朝:

孔甲乱政,夏王朝的统治日益衰落。

直至夏的最后一个国王桀,他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桀虽然有智有勇,但很残暴凶残,杀人成性,加上酗酒好色,劳民伤财,残害百姓。东边的商部落便趁机骑兵伐桀,灭掉了夏朝。

夏自禹至桀,历十四世十七王,存在了将近五百多年时间。

商朝

武丁死后,他开创的太平盛世,没能长久延续下去。祖庚、祖甲以后诸王,特别是帝乙帝辛时期,国内矛盾十分尖锐,东南方的侯起来反叛。面对这种情况,商王帝辛(纣)少年英勇,派部向东下征讨莱夷,自己攻打南方九苗,将商的势力延伸到了东海和长江流域,但是其连年的征战,极大消耗了国力,进一步激化了国内矛盾,国内兵力空虚,使其对西北的控制下降,给了周以可趁之机。在周武王时,周起兵攻商,商王帝辛(纣)仓促间只能以奴隶为军抵御周人,结果,商王的军队毫无斗志,“前徒倒戈”,牧野一战,“血流浮杵”,国内商军尽墨,帝辛逃到鹿台自焚而死。商王朝就此灭亡。

西周

史的发展总是不平衡的。商周时期中原已进入青铜时代的繁盛时期,周边的一些地区仍相对落后一些。因此,为财富及利益所驱动,周人与其它国族的战争几乎一直不断。江汉流域是蛮族的根据地。昭王率大军征伐南蛮,遭到蛮族的强烈抵抗,周朝军队几乎全军覆没,昭王也死于汉水之中。这是西周早期遭到的一次严重失败,从此失去了对南方各国的控制能力。穆王与宣王也曾南征,均未获得重大战果。东方的夷族也时常侵扰周境,战事不断。噩侯驭方不堪周朝的奴役,「率南淮夷、东夷,广伐南国东国」,一直打到成周附近,震惊朝野。周王派西六师、东八师前往作战,仍无力抵御。后靠同姓诸侯的兵力增援,才取得了胜利。西北方的犬戎是西周时期最重要的外患。穆王时,犬戎的势力逐渐强大,阻碍了周朝与西北各国的往来,穆王西征犬戎,「获其五王」,并将一批犬戎部落迁到太原,打通了周与西北各国的道路。以后,犬戎仍屡次侵犯周境。宣王之子幽王,宠爱褒姒,想杀太子宜臼,立褒姒之子伯服做王位继承人。宜臼的母亲是申侯的女儿。申侯勾结犬戎攻打周王,杀幽王于骊山之下,犬戎乘机掠走大量财宝。西周就此灭亡。宜臼靠诸侯的帮助,登上王位,是为平王,翌年迁都洛邑,从此,历史进入东周时期。

东周

秦庄襄王元年(前249年),东周君欲趁秦连丧昭襄、孝文二王合纵伐秦,秦庄襄王以吕不韦为大将,起兵十万,执东周君而归,尽收巩城等七邑。周朝至此彻底灭亡

秦朝

公元前246年秦始皇执掌秦国政权,公元前221年统一秦王朝建立。

准确地说:秦始皇共执政达36年,其中执撑秦国政权25年执撑秦朝政权达11年。

秦始皇用10年时间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大业

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存在15年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巡游南方回归山东至河北道上病死.丞相赵高与李斯结谋杀害了太子扶苏,另立其弟胡亥继位,即秦二世.二世昏庸暴政,二世元年(前209)七月,终于爆发了以戍卒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大起义,各地反秦力量都来参加.后赵高杀丞相李斯,又杀二世,立始皇孙子婴为秦王.公元前206年刘邦入关,至咸阳城外坝上,子婴出城降,秦亡。

秦亡后,历史进入了以项羽为首的「楚王」和以刘邦为首的「汉王」的「楚汉战争」阶段。前202年,项羽败死,刘邦即汉朝皇帝位。

汉朝

西汉

多年战争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因此堨西汉初年,采取黄老无为而治的手段?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人民负担得到堏轻。汉文帝、汉景帝时经济逐渐恢复,史称文景之治。汉武帝时政治、经济、军事都已经很强大。堨政治上,加强王权,取消了大部分的堌姓诸侯王。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使儒家思想从此时起成为了中国的主流思想?并且历经2000年,民国成立后失去官学地位,但至今仍然是堎人最主流的价值观念。经济上,将铸堁、盐铁收归中央管理。加强农业生产?开凿白渠。军事上为了抵抗匈奴,出现了卫青、霍去病等将领,击败单于。外交上,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到了西汉后期,政局动荡。外戚王莽在8年夺取政权,建立新朝,西汉灭亡。

东汉

23年,王莽政权在赤眉起义、绿林起义下终于灭亡。其中绿林军拥立汉宗室刘玄作皇帝,恢复汉的国号,年号更始。其后赤眉军推翻刘玄的统治。25年,自称汉朝宗室的刘秀在鄗县(今河北高邑东南)之南即皇帝位,是为汉光武帝?沿用汉的国号,以这一年为建武元年。定都洛阳,史称东汉。37年终于消灭各处割据势力,实现全国统?。汉光武帝废除王莽时的弊政,社传安定,史称光武中兴。但是分封土地,也造成了土地兼并頞常厉害。东汉中期以后,宦官把持朝政,皇帝的废立都受到宦官的栧制,而且宦官与外戚之间经常发生斗争,造成政局不稳。184年,黄巾起义爆发。220年,汉献帝被废,东汉结束,汉朝也宣告灭亡

唐朝

其实很简单,唐朝灭亡是由于统治瓦解,地方节度使过多,像什么安禄山,史思明,就是因为节度使的关系,使他们各自占山为王,让唐朝统治瓦解,至此出现五代十国,使赵匡义有机会等上皇帝宝座,建立大宋。。

宋朝

1、内部腐败

2、军队战斗力差;

3、蒙古军队中有很多汉人部队,作战能力很强;

4、周边的金、西夏、大理、吐蕃先后亡国,蒙古完成了对宋的包围。

北宋是1127年被完颜·守绪统治的金政权灭亡。

南宋是被孛儿只斤·忽必烈建立的元王朝灭亡。

元朝

元朝后期,蒙元统治者不断向人民收取各种名目繁杂的赋税,人民被压迫被掠夺更为严重。早在泰定二年(1325年)就发生了河南赵丑厮、郭菩萨领导的起义。顺帝至正十一年(1351年)发生的刘福通领导的红巾军起义,同时元朝统治阶级内部却依旧在为争权夺利而互相征战,由此加速了元朝灭亡的进程。至正十六年(1356年)到至正十九年(1359年),起义军首领朱元璋不断扩充自己的势力,统一了江南的半壁江山。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朱元璋开始北伐,在大将徐达、常遇春等的协助下,于1368年八月攻陷元大都,元顺帝北逃,元朝的统治结束,中国复国。同年,朱元璋在应天(今南京)称帝,建立了明朝。之后,在漠北的元君臣仍沿用大元国号,史称北元。北元于1388年天光帝被阿里不哥后裔也速迭尔袭杀后(一说1402年鬼力赤即位后)去国号。元朝灭亡后皇室血脉一直在蒙古代代相传直到1696年蒙古被清朝征服为止。

明朝

明朝的末期是内忧外患。此前有宦官之乱,英明的大臣基本被杀光,余下的再没有血性。而崇祯帝又是一个心有余却能力不足的皇帝。他徘徊在诏安李自成和不诏安之间,又徘徊在与满清的战与和之间,最后坐失良机。

本来他有机会荡平李自成,兵据满清,但他一再错杀前方得力干将,导致北京沦陷。此后南明彼此分裂,被满清各个击破,更是悲中之悲

清朝

19世纪上半叶,英国开始大量向中国贩售鸦片导致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的爆发。鸦片战争失败后,继位的咸丰帝所面对的时局是西方列强开始入侵,迫使清政府与其缔结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中英《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后又签定了《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等。根据这些条约,清政府被迫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清廷的威信一落千丈,同时中国也自此逐步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主权受到严重损害。由于人民的负担逐年加重,因此引发了一系列的反抗运动,大规模的太平天国运动,一度对清朝的统治构成了严重挑战。

至1880年代,清朝军队的装备和洋务运动之前相比已有了明显的提高;在1884年至1885年中法战争期间的一系列战役中,清军和法军互有胜负。战后,清朝设立了海军衙门,并建成了近代海军舰队--北洋水师。

洋务运动虽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但是由于时人多数未明当时的国际形势,少数人的急迫性并无法改变多数官僚的旧思维,清朝的维新运动最终未达日本明治维新般的成效,结果导致1894年甲午战争的失败,并于1895年与日本签定《马关条约》。随后,由光绪帝与梁启超和康有为领导发动的政治改革运动--戊戌变法,又因为慈禧太后和保守派的反对,而软禁了光绪帝,变法因此失败,因为只有103天,因此称为“百日维新”。

19世纪末,在《马关条约》的影响下,列强纷纷在中国强行取得“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如俄国的势力范围是长城以北和新疆,英国的是整个长江流域,法国的是云南和两广,等等),大有一举瓜分中华之势。因此,中国国内的排外情绪高涨,引发义和团运动仇杀洋人,八国联军入侵。1901年因此而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慈禧太后为了拢络人心开始推行“新政”,进行了包括建立新军、废科举在内等一系列改革。不久,中国发生了立宪与革命的改革路线之争,一开始立宪派占上风,清廷也答应实行君主立宪。不过,1911年5月组成的“责任内阁”中的大多数成员为皇族身份,故被称为“皇族内阁”,结果引发立宪派的不满。同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各省随后纷纷宣布独立,清朝的统治开始走向瓦解。

本回答由提问者推荐

举报|?评论

101?6

鎏弘

采纳率:31?擅长:?小说?历史学?历史话题?百度产品?文学

其他回答

夏商两代的灭亡基本原因相同:统治者过於残暴,基本上不存在中央集权,激起民愤导致诸侯(部落)联盟形成,推翻前朝统治。

周的灭亡是因诸侯兼并使少数诸侯实力过大而王室实力薄弱导致的。

秦的灭亡是由於其高压统治引发百姓的不满,六国遗民对统治者的记恨以及秦二世的无能所导致的。

西汉灭亡是由於外戚专权以致篡位;东汉灭亡是由农民起义引起,继发宦官外戚夺权,进而引发诸侯割据兼并,最终由大势诸侯篡权。

三国中蜀汉和吴是战败而灭,魏是篡权所灭。

西晋于戎狄作乱,东晋灭于篡位。

北朝历代除北周灭与禅位外都灭于兼并和分裂。

南朝宋齐两代灭于兵变,梁陈两代灭于兵败。

隋灭于农民起义和地方武装,根本原因在於隋炀帝穷兵黩武且生活奢华引发民怨。

唐灭于篡位,但本质上是安史之乱后国力日衰和晚唐农民起义造成的。

五代十国多灭于兼并和兵变,特别是后周因兵变灭亡后宋朝建立了。

北宋灭与金国入侵,原因在於军事力量较弱和妥协,根本原因在於宋对军队的集权导致军事力量相对於国力而言过弱;南宋灭于元的入侵,根本在於半壁江山国力微弱不足与蒙古军队抗衡。

元灭与农民起义,根本在於汉人对异族统治特别是元朝等级制度的不满和仇视。

明灭与农民起义,原因在於政治腐败和自然灾害导致的民生疾苦。而清是乘明末农民起义军事上已经成功而政治未稳之际夺取了统治权。

清灭与武装起义,根本原因在於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和外交上的懦弱、异族统治引发的对民众对政府的不满以及生产力发展引发的社会变动。

因为他copy们的能力太强,凡事亲力亲为,让接班人难以得到锻炼的机会(因为锻炼就难免会出错,政策制定出错,用百人失误,打败仗等等,一个人的成长这些是必然存在的),即度把接班人的工作都一起干了,所以工作也很累很累。故此,接班人就无法培养,一知旦他们不在,新的接班人从能力和道威望各方面都很难担当大任。

这个问题问百的好!首先你仔细看看以上三人事迹,这三人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所拥有的权利仅次于帝王或者说隐隐压帝王一头!君主被他们管的时间长了,自然后期度的反弹就越大这就像是叛逆期一样。你仔细看看历史上被臣权压倒的君主,那一个回不是一朝得权而恣意妄为。只不过所处的环境不一样所以最后下场不一样罢了。君主恣意妄为是没有办法的事,各个朝代都有想方设法给君权戴上笼头答的人。不过都不成功而已!

典故:羊角哀、左伯桃之事是什么事?

讲述的是春秋时期,左伯桃有“治世之才”,可是年近四十,仍然功不成名不就。听说楚王“招贤纳士”,他就冒着严寒风雪奔向楚国,途中求宿于羊角哀家,受到羊角哀热情接待。当夜,两人抵足而眠,共谈胸中学问,谈得十分投机。

第二天,他们就结为兄弟,并决定结伴一同前往楚国求功名。谁知天不作美,一路上,先是阴雨做难,后风雪又来拦路,他们盘缠用尽,身上衣服单薄,所带干粮又不多。在这种情况下,左伯桃想,如果两个人都去楚国,那就都去不成,一个人单独去,那还有希望。

于是,左伯桃就把衣服脱给羊角哀,逼他独自走。羊角哀坚决不肯,也要脱下衣服给左伯桃,让左伯桃独自去楚。两人争执不下,左伯桃以自杀来劝,最后羊角哀怀着无限悲痛,取了衣粮,悲伤哭泣着离去。

在楚国得官之后,羊角哀立刻回到左伯桃冻死之处,埋葬了左伯桃的尸体。左伯桃的陵墓临近荆轲墓,夜夜受其侵扰。感于左伯桃的势单力孤,想到“脱衣共粮”的真情往事,羊角哀决定自刎而死,葬于左伯桃的墓旁,并帮助他解除了荆轲阴魂的袭扰。

这就是人们所称道的“羊左之交”,也称“舍命之交”,八拜之交之一。

扩展资料

中国的“八拜之交”

1、知音之交——俞伯牙与钟子期

说的是俞伯牙认定钟子期是他的知音之后,在钟子期死后为钟子期弹了一曲《高山流水》,此后破琴绝弦,再也不弹琴了。

2、刎颈之交──廉颇与蔺相如

秦王与赵王在渑池相会,想逼迫赵王屈服。蔺相如和廉颇将军力劝赵王出席,并设巧计使赵王免受屈辱,安全回到赵国。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比廉颇将军的官位还高。廉颇很是不服气,决心要好好羞辱他一番,蔺相如听到这个消息,便处处回避与廉颇见面。

廉颇命令手下用各种办法堵住蔺相如的路,并得意的到处宣扬这件事。蔺相如因此给不服气的门客讲解说,他连秦王都不怕,只是不想因私人的小小恩怨而不顾国家的江山社稷。廉颇听说后,非常惭愧,便袒胸露背背着荆条向蔺相如请罪。

3、舍命之交──角哀与伯桃

4、管鲍之交──管仲和鲍叔牙

春秋战国时期,管仲和鲍叔牙是合作关系,开始的时候管仲并不得志,无论是做买卖还是做事,鲍叔牙始终相信他,并给了他竭尽所能的照顾。而且在小白决定封鲍叔牙为宰相时,鲍叔牙却极力推荐管仲,到最后管仲封侯拜相,管仲对周围的人说,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是鲍叔牙。这才是我的好朋友啊!

5、胶膝之交──陈重与雷义

陈重和雷义两兄弟,是东汉年间豫章郡远近闻名的两位谦谦君子。很快得到了太守张云的赏识,举荐陈重为孝廉,推荐他做官,但陈重认为雷义更适合当官,于是再三请求把功名让给雷义。太守没有应允,但没过多久,雷义也凭借自己的能力成功进入到了仕途,两人一起到郡府就职。

恰逢奸臣当道,民不聊生,雷义因代属下受罪而被免官。陈重于是弃官不做,来到京城为雷义击鼓鸣冤。雷义回乡后居然又被举荐,多次推辞,想把功名让给陈重,又不被同意。这次东汉三府强行征召二人为官。陈重被征召为侍御史,雷义被征召为灌谒太守。

后人把他们的形影不离和深厚友谊用胶漆来比喻。如胶似漆起初并不仅仅代表爱情,更是形容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

6、鸡黍之交——元伯与巨卿

范式少时与元伯为友,二人读书后,同归乡里。范式对元伯说,他两年后回来拜访,两人约定了拜见的日期。日期将至之时,元伯把这件事禀告了母亲,请母亲准备饭食以迎接挚友的到来。

母亲不相信他们约定的具体日期,元伯说:“巨卿是守信的人,必定不会违背。”到了约定的这一天,范式真得如期而至。他升堂拜饮,尽欢才散。

7、生死之交——刘备、张飞和关羽

不求同生,但求同死,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一起打天下,义字为先——这就是著名的“桃园结义”。刘备、张飞和关羽三人在桃园结为生死之交。

8、忘年之交──孔融和祢衡

说的是建安时期孔融和祢衡两个不同代人之间的故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舍命之交

春秋时候,楚元王崇儒重道,招贤纳士,天下不知有多少人闻风而归,西羌积石山,有一个贤士,名叫左伯桃,自幼父母双亡,勉力读书,养成了济世之才,学就安民之业,那时候左伯桃已经快上五十年纪,因鉴于中国诸侯行仁政者少,恃强霸者多,所以一向没有做官的念头,后来听说楚元王慕仁为义,遍求贤士,乃携书一囊,辞别乡中邻友,迳奔楚国而来,迤逦来到雍地,时值严冬,雨雪霏霏,再加一阵阵如刀如刺的狂风,左伯桃走了一天,衣裳都湿透了,勉强忍住寒冷前进,看看天色渐渐黑了下来,远远望见远处竹林之中,有一间茅屋,窗中透出一点灯亮来,伯桃大喜,就跑到这茅屋前去叩门求宿,屋里走出一个书生来,四十四五年纪,知道了左伯桃的来意,便一口欢迎他进屋去。左伯桃进得屋内,上下一看,只见屋中家具简单,而且破陋不堪,一张床上满堆了一些书卷,左伯桃请教那人姓名,知道是羊角哀,也是自小死了父母,平生只爱好读书,想救国救民的人,二人三言两语,便十分投机,大有“恨相见之太晚”的意思,两人便结拜做异姓骨肉。左伯桃见羊角哀一表人材,学识又好,就劝他一同到楚国去谋事,羊角哀也正有这个心思。一日天晴,两人便带了一点干粮往楚国而去。晓行夜宿,自非一日,看看干粮将要用尽,而老天又降下大雪来,左伯桃兀自思量,这点干粮,若供给一人受用,还能到得楚国,否则两个人都要饿死。他自己知道学问没有羊角哀的渊博,便情愿牺牲自己,去成全羊角哀的功名。想罢便故意摔倒地下,叫羊角哀去搬块大石来坐着休息。等羊角哀把大石搬来,左伯桃已经脱得精光,裸卧在雪地上,冻得只剩了一口气。羊角哀大恸而号。左伯桃叫他把自己的衣服穿上,把干粮带走,速去求取功名。言毕死去。羊角哀到了楚国得由上大夫裴仲荐于元王,元王召见关角哀时,羊角哀上陈十策,元王大喜,拜羊角哀做中大夫,赐黄金百两,绸缎百匹。羊角哀弃官不做,要去寻左伯桃的尸首。羊角哀把左伯桃的尸首寻着之后,给左伯桃香汤沐浴,择一块吉地安葬了。羊角哀便在这里守墓。

坟和荆轲墓相隔不远,相传荆轲因刺秦王不中,死后精灵不散,见左伯桃葬在他的旁边,鬼与鬼便起了纠纷。一夜:羊角哀梦见左伯桃遍体鳞伤而来。诉说荆轲的凶暴,羊角哀醒来之后:提剑到左伯桃坟前说道:“荆轲可恶,吾兄一人打不过他,让小弟来帮你的忙罢。”说罢,自刎而死。是夜:狂风暴雨,雷电交作,隐隐闻喊杀之声。天明:荆轲的坟爆开了。

这消息给楚元王知道之后,给他们建立了一座忠义祠,勒碑记其事,至今香火不绝。

讲述的是春秋时期,左伯桃有“治世之才”,可zd是年近四十,仍然功不成名不就。听说楚王“招贤纳士”,他就冒着严寒风雪奔向楚国,途中求宿于羊角哀家,受到羊角哀热情接待。当夜,两人抵足而眠,共谈胸中学问,谈得十分投机。

第二天,他们就结为兄弟,并决定结伴一同前往楚国求功名。谁知天不作美,一路上,先是阴雨做难,后风雪又来拦路,他们盘缠用尽,身上衣服单薄,所带干粮又不多。在这种情况下,左专伯桃想,如果两个人都去楚国,那就都去不成,一个人单独去,那还有希望。

于是,左伯桃就把衣服脱给羊角哀,逼他独自走。羊角哀坚决不肯,也要脱下衣服给左伯桃,让左伯桃独自去楚。两人争执不下,左伯桃以自杀来劝,最后羊角哀怀着无限悲痛,取了衣粮,悲伤哭泣着离去。属

在楚国得官之后,羊角哀立刻回到左伯桃冻死之处,埋葬了左伯桃的尸体。左伯桃的陵墓临近荆轲墓,夜夜受其侵扰。感于左伯桃的势单力孤,想到“脱衣共粮”的真情往事,羊角哀决定自刎而死,葬于左伯桃的墓旁,并帮助他解除了荆轲阴魂的袭扰。

这就是人们所称道的“羊左之交”,也称“舍命之交”,八拜之交之一。

话说,战国时燕人羊角哀与左伯桃本乃至交好友,

闻百说楚王方招贤纳士,便一同前往,路经梁山,突遇大雪,迷失道路,

粮食度且尽,饥寒交迫,甚是危急,左伯桃贻羊角哀前去探路,待其转回,

左伯桃已除去衣服,冻死在树洞中了。

含泪封识树洞,拜别老友,披其衣,持余粮,竟走出了梁山。到问楚国,后官至司马。

一日,左伯桃托梦给羊角哀答,其坟与楚将军墓相近,常为其所迫,受其欺凌,

明夜回楚将势必再来,盼羊多烧些纸人马并在坟前呼号以助威,

羊角哀如期而至,至夜,果阴风大起,杀声连连

恍惚间,左伯桃一身血污,书生怎习的战阵!

奈何阴阳相隔,无力相助,悲答愤中,拔剑自刎,

突地,雷声震震,杀声再起,霹雳闪过,楚将军墓,墓裂棺出矣。

成语接龙 济世之才

成语接龙济世之才

才短思涩→→涩于言论→→论高寡合→→合二为一→→一夕一朝→→朝三暮二→→二姓之好→→好恶不同→→同归殊途→→途穷日暮→→暮夜先容→→容百膝之地→→地狱变相→→相得甚欢→→欢忭鼓舞→→舞文弄法→→法无二门→→门到户说→→说东谈西→→西方净土→→土生土度长→→长篇大论→→论黄数黑→→黑家白日→→日夜兼程→→程门立雪→→雪窖冰天→→天理不容→→容光焕发→→发愤自厉→→厉行节约→→约定俗成→→成千上万→→万世一时→→时乖命蹇→→蹇蹇匪躬→→躬耕乐道→→道貌凛然回→→然荻读书→→书不释手→→手眼通天→→天生天化→→化腐为奇→→奇货可居→→居不重茵→→茵席之臣→→臣门如市→→市不二价→→价增一顾→→顾影惭形→→形影自守→→答守经达权→→权倾中外→→外感内伤→→伤风败化→→化日光天→→天夺之魄→→魄散魂飞→→飞文染翰→→翰林子墨→→墨突不黔→→黔驴技孤→→孤鸿寡鹄→→鹄形鸟面→→面目狰狞→→狞髯张目→→目送手挥→→挥戈反日→→日月逾迈→→迈古超今

诸葛亮舌战群儒翻译

孔明只见张昭、顾雍等一班二十多位文武官员,峨冠博带,整衣端坐。孔明一一见礼,之后在客位上落坐。

张昭等人看到诸葛孔明丰神飘洒,器宇轩昂,料他一定是来游说的。张昭便率先开口试问孔明道:“我张昭乃是江东的小人物,早就听说先生高卧隆中,自比管仲、乐毅,有这样的事吗?”

孔明回答道:“这只不过是亮平生的一个小可之比。”

张昭道:“新近听说刘备刘豫州三顾先生于草庐之中,幸得先生,以为‘如鱼得水’因而欲想席卷荆襄。如今荆襄却一下归属了曹操,不知你们是何用意啊?”

孔明暗想:张昭乃是孙权手下的第一谋士,若不先难倒他,如何说服得了孙权?于是答道:“在我看来,我主取汉上之地易如反掌。我主刘备谦卑仁义,不忍去夺同宗兄弟的基业,因此将荆州推让掉了。刘琮是个小孩子,听任佞言,私自投降,致使曹操很猖獗。如今我主屯兵江夏,是另有良图,这可不是等闲之辈所能理解的。”

张昭道:“如果是这样,先生可就自相矛盾了。

先生自比管仲、乐毅,管仲辅佐桓公称霸诸侯,一统天下;乐毅扶持微弱的燕国,拿下齐国七十多个城池。

这两个人,可都是济世之才啊!而先生只会在草庐之中笑傲风月、抱膝危坐。如今既然事从刘备,就该为百姓牟利益,除害灭贼。然而刘备在未得先生之时,尚能够纵横天下,割据城地;如今得了先生,人们更加仰望,就连三岁的幼童都说刘备是如虎添翼,不久汉室兴旺,曹操可灭了。朝野上下无不拭目以待,对先生抱着极大希望。可为何自从先生跟了刘备,曹兵一来,你们就丢盔卸甲,望风而窜,弃新野,走樊城,败当阳,奔夏口,无容身之地。如此辜负了刘表遗愿,令天下百姓大失所望。那刘豫州自从有了先生,为何反倒不如当初了呢?管仲、乐毅难道就是这样的吗?

——我的话愚鲁直率,请先生不要见怪!”

孔明听罢,无声地笑了笑,说道:“大鹏展翅飞万里,它的志向难道是那些小燕雀能认识的吗?比如一个人得了多年的痼疾,应当先给他喝点稀粥,同药一起服下。等到他肺腹调和、形体慢慢养得安稳些了,再用肉食补养,加上效力强的药治疗,这样病根才能除尽,人得以全面康复。如果不等病人气脉缓和,就给他吃烈药和味道厚重的食物,想要求得平安,实在就难了。我主刘备,以前兵败于汝南,寄靠在刘表门下,兵不到一千,将只关、张、赵云,正像是到了病重危急的时刻。新野小县地僻人稀粮又少,他不过是暂时借以安身,怎可能长久坐守在那里呢?但就是在这样的处境条件下,却能够火烧博望,水淹曹军,令夏侯敦等心惊胆寒。依我看来,就是管仲、乐毅用兵,也不过如此吧。至于刘琮投降曹操,豫州当时根本不知,且又不忍心乘乱夺取同宗之业;当阳之败,豫州不忍丢下百姓,几十万人扶老携幼相随渡江,每日与民一同颠簸十余里路而放弃去取江陵,真是大仁大义啊!寡不敌众,胜负乃是兵家常事。昔日汉高祖刘邦多次败给项羽,然而垓下一战却取得了决定性胜利,难道不是因为韩信为他出了良谋吗?可韩信扶佐刘邦那么久,也没得几次胜利啊。因此说,国家大事,天下安危,要靠谋划。那些夸夸其谈、善于巧辩之徒,靠虚荣之气压人;尽管能够坐着议论、站着高谈,可是到了关键时刻应付各种形势变化,却什么都不行了。

——这才真正是叫天下耻笑的呀!”孔明一番话,说得张昭没有一句可以对答。

这时座中一人忽然高声问道:“如今曹公屯兵百万,列将千名,虎视眈眈要踏平、吞食江夏,先生认为该怎么办呢?”

孔明望去,乃是虞翻。孔明道:“曹操收并了袁绍蚁聚之兵,劫刘表乌合之众,虽然百万之军,也没什么可怕。”

虞翻一听冷笑道:“你们军败于当阳,计穷于夏口,区区求救于人,还说‘不怕’,这可真是大言不惭啊!”

孔明道:“刘备不是只靠几千仁义之师,就能抵抗百万残暴之众的吗?退守夏口是为了等待更好的时机。而如今,你们江东兵精粮足,且凭借有长江之天险,有的人却还想要主公孙权屈膝投降曹贼,而竟不顾天下人的耻笑。——从这一点来看,刘备难道是怕曹操的吗?”虞翻被说得哑口无言了。

座中又一人发问道:“孔明先生难道想效法张仪和苏秦来游说我们东吴吗?”

孔明一看,是步鹭,回敬道:“步子山先生以为张仪、苏秦是辩士,却大概还不知道他二人也是豪杰吧;苏秦佩挂六国相印,张仪两次为秦国宰相,都是匡扶国家的谋士,可不是那些畏强欺弱、怕刀怕枪的人所能比的。君等只听曹操虚发的假诈之词,就吓得想去投降,还竟好意思在这里笑话苏秦和张仪吗?”

步鹭也被问得说不出话了。

忽然,又有人问道:“孔明认为曹操是个什么人呢?”

孔明看那人,乃是薛综,答道:“曹操乃是汉贼,这还用问吗?”

薛综道:“先生说得不对。汉朝历代至今,天数眼看就要完了。如今曹公拥有三分之二天下,人都归心与他。刘备不识天时,强要与之分争,正是好比以卵击石,怎能不败呢?”

孔明这时厉声说道:“薛敬文怎么能出此没有君臣父子、没有高低伦理之言呢?人生在天地之间,应以忠孝作为立身之本。薛公既然是汉臣,却有不臣之心,应当打消这些思想,才是为臣的正道。曹操的祖宗食汉禄,却不思报孝汉室,反怀有篡权叛逆之心,让天下人憎忿,薛公却说天数归之曹操,真是无父无君、没有纲常的人呀!我没有必要同你讲话,请不必多言了!”薛综满面羞惭,无话对答。

座上又有一人应声问道:“曹操虽然挟天子以令诸侯,可毕竟也是相国曹参的后代。刘备虽自说是所谓中山靖王的苗裔,却没有考证,人们亲眼所见的,他只不过是一个编草席卖草鞋的俗夫罢了,有什么资格来和曹操抗衡呢!”

孔明看去,原来是陆绩。孔明笑起来,道:“曹操既然是曹相国的后代,就更证明他世代都为汉臣,而如今他却手握王权,肆意横行,欺君妄上,不仅是目无君主,而且是蔑视祖宗,不仅是汉室之乱臣,而且是曹氏之贼子。刘备是堂堂正正的汉室之胄,当今皇帝依据世宗祖谱赐与他官爵,你凭什么说‘无可查考’呢?况且高祖就是从区区亭长开始建业起身的,织席卖鞋又有什么可以为耻辱的呢?我看你真是小儿之见,怎能和高士一起理论!”陆绩不禁闭口塞舌。

席中又一人说道:“孔明所言,都是强词夺理,全不是正经之谈,不必再说了。只请问孔明著有什么经典之论吗?”

孔明看他,是严峻,说道:“寻章摘句,是世上那些迂腐儒士的所为,哪能够依此兴国立事。古时候躬耕的莘伊尹,垂钓于渭水的姜子牙,还有张良、邓禹等名士高人都没见他们有什么经典论著。——难道说你整天就光只是效仿那些酸腐的书生,区区于笔砚之间,数黑论黄、舞文弄墨而已吗?”严峻垂头丧气地无以作答。

忽然一个人大声说道:“诸葛公好说大话,未必有真才实学,恐怕到时恰恰要被文人学者所笑呢。”

孔明看那人,乃是程德枢,便回答道:“文人学者有君子与小人之分。作为君子的文人,忠君爱国,坚守正义,憎恶邪佞,尽力为时代做出自己的贡献,美名传于后世。而作为小人的学者,只钻营雕虫小技,用心于文墨,年轻时作赋,人老了把经都念完。笔下即便有千言,胸中却没有一点实实在在的计策。就像杨雄那样,虽然以文章著称于世,却屈身于草莽强盗之手,走投无路最后跳楼而死。这就是所谓的小人之儒。即使他每天吟诗作赋上万言,可又有什么用呢!”程德枢也不能应对了。

众人见孔明对答如流,全都已惊慌失色。

此时座中还有人想要问难孔明,忽然有个人从外面走进来,厉声说道:“孔明乃是当世奇才,诸位以唇舌相难,可不是敬客之礼。曹操大军压境,你们不商讨退兵之策,光在这里斗嘴!”众人一看,是督粮官黄盖黄公覆。黄盖对孔明道:“先生何不将金石之论对我主说去?”

孔明道:“诸君不识时务,互相问难,容不得我不答。”

于是黄盖和鲁肃带孔明进入中门,正巧遇到诸葛瑾,孔明给他兄长施礼。

鲁肃回报孙权,孙权安排第二天召集文武于帐下,请卧龙先生来,升堂议事。

第二天,鲁肃到驿馆接孔明同往孙权大帐中。孔明只见张昭、顾雍等一班二十多位文武官员,峨冠博带,整衣端坐。孔明一一见礼,之后在客位上落坐。

张昭等人看到诸葛孔明丰神飘洒,器宇轩昂,料他一定是来游说的。张昭便率先开口试问孔明道:“我张昭乃是江东的小人物,早就听说先生高卧隆中,自比管仲、乐毅,有这样的事吗?”

孔明回答道:“这只不过是亮平生的一个小可之比。”

张昭道:“新近听说刘备刘豫州三顾先生于草庐之中,幸得先生,以为‘如鱼得水’因而欲想席卷荆襄。如今荆襄却一下归属了曹操,不知你们是何用意啊?”

孔明暗想:张昭乃是孙权手下的第一谋士,若不先难倒他,如何说服得了孙权?于是答道:“在我看来,我主取汉上之地易如反掌。我主刘备谦卑仁义,不忍去夺同宗兄弟的基业,因此将荆州推让掉了。刘琮是个小孩子,听任佞言,私自投降,致使曹操很猖獗。如今我主屯兵江夏,是另有良图,这可不是等闲之辈所能理解的。”

张昭道:“如果是这样,先生可就自相矛盾了。

先生自比管仲、乐毅,管仲辅佐桓公称霸诸侯,一统天下;乐毅扶持微弱的燕国,拿下齐国七十多个城池。

这两个人,可都是济世之才啊!而先生只会在草庐之中笑傲风月、抱膝危坐。如今既然事从刘备,就该为百姓牟利益,除害灭贼。然而刘备在未得先生之时,尚能够纵横天下,割据城地;如今得了先生,人们更加仰望,就连三岁的幼童都说刘备是如虎添翼,不久汉室兴旺,曹操可灭了。朝野上下无不拭目以待,对先生抱着极大希望。可为何自从先生跟了刘备,曹兵一来,你们就丢盔卸甲,望风而窜,弃新野,走樊城,败当阳,奔夏口,无容身之地。如此辜负了刘表遗愿,令天下百姓大失所望。那刘豫州自从有了先生,为何反倒不如当初了呢?管仲、乐毅难道就是这样的吗?

——我的话愚鲁直率,请先生不要见怪!”

孔明听罢,无声地笑了笑,说道:“大鹏展翅飞万里,它的志向难道是那些小燕雀能认识的吗?比如一个人得了多年的痼疾,应当先给他喝点稀粥,同药一起服下。等到他肺腹调和、形体慢慢养得安稳些了,再用肉食补养,加上效力强的药治疗,这样病根才能除尽,人得以全面康复。如果不等病人气脉缓和,就给他吃烈药和味道厚重的食物,想要求得平安,实在就难了。我主刘备,以前兵败于汝南,寄靠在刘表门下,兵不到一千,将只关、张、赵云,正像是到了病重危急的时刻。新野小县地僻人稀粮又少,他不过是暂时借以安身,怎可能长久坐守在那里呢?但就是在这样的处境条件下,却能够火烧博望,水淹曹军,令夏侯惇等心惊胆寒。依我看来,就是管仲、乐毅用兵,也不过如此吧。至于刘琮投降曹操,豫州当时根本不知,且又不忍心乘乱夺取同宗之业;当阳之败,豫州不忍丢下百姓,几十万人扶老携幼相随渡江,每日与民一同颠簸十余里路而放弃去取江陵,真是大仁大义啊!寡不敌众,胜负乃是兵家常事。昔日汉高祖刘邦多次败给项羽,然而垓下一战却取得了决定性胜利,难道不是因为韩信为他出了良谋吗?可韩信扶佐刘邦那么久,也没得几次胜利啊。因此说,国家大事,天下安危,要靠谋划。那些夸夸其谈、善于巧辩之徒,靠虚荣之气压人;尽管能够坐着议论、站着高谈,可是到了关键时刻应付各种形势变化,却什么都不行了。

——这才真正是叫天下耻笑的呀!”孔明一番话,说得张昭没有一句可以对答。

这时座中一人忽然高声问道:“如今曹公屯兵百万,列将千名,虎视眈眈要踏平、吞食江夏,先生认为该怎么办呢?”

孔明望去,乃是虞翻。孔明道:“曹操收并了袁绍蚁聚之兵,劫刘表乌合之众,虽然百万之军,也没什么可怕。”

虞翻一听冷笑道:“你们军败于当阳,计穷于夏口,区区求救于人,还说‘不怕’,这可真是大言不惭啊!”

孔明道:“刘备不是只靠几千仁义之师,就能抵抗百万残暴之众的吗?退守夏口是为了等待更好的时机。而如今,你们江东兵精粮足,且凭借有长江之天险,有的人却还想要主公孙权屈膝投降曹贼,而竟不顾天下人的耻笑。——从这一点来看,刘备难道是怕曹操的吗?”虞翻被说得哑口无言了。

座中又一人发问道:“孔明先生难道想效法张仪和苏秦来游说我们东吴吗?”

孔明一看,是步鹭,回敬道:“步子山先生以为张仪、苏秦是辩士,却大概还不知道他二人也是豪杰吧;苏秦佩挂六国相印,张仪两次为秦国宰相,都是匡扶国家的谋士,可不是那些畏强欺弱、怕刀怕枪的人所能比的。君等只听曹操虚发的假诈之词,就吓得想去投降,还竟好意思在这里笑话苏秦和张仪吗?”

步鹭也被问得说不出话了。

忽然,又有人问道:“孔明认为曹操是个什么人呢?”

孔明看那人,乃是薛综,答道:“曹操乃是汉贼,这还用问吗?”

薛综道:“先生说得不对。汉朝历代至今,天数眼看就要完了。如今曹公拥有三分之二天下,人都归心与他。刘备不识天时,强要与之分争,正是好比以卵击石,怎能不败呢?”

孔明这时厉声说道:“薛敬文怎么能出此没有君臣父子、没有高低伦理之言呢?人生在天地之间,应以忠孝作为立身之本。薛公既然是汉臣,却有不臣之心,应当打消这些思想,才是为臣的正道。曹操的祖宗食汉禄,却不思报孝汉室,反怀有篡权叛逆之心,让天下人憎忿,薛公却说天数归之曹操,真是无父无君、没有纲常的人呀!我没有必要同你讲话,请不必多言了!”薛综满面羞惭,无话对答。

座上又有一人应声问道:“曹操虽然挟天子以令诸侯,可毕竟也是相国曹参的后代。刘备虽自说是所谓中山靖王的苗裔,却没有考证,人们亲眼所见的,他只不过是一个编草席卖草鞋的俗夫罢了,有什么资格来和曹操抗衡呢!”

孔明看去,原来是陆绩。孔明笑起来,道:“曹操既然是曹相国的后代,就更证明他世代都为汉臣,而如今他却手握王权,肆意横行,欺君妄上,不仅是目无君主,而且是蔑视祖宗,不仅是汉室之乱臣,而且是曹氏之贼子。刘备是堂堂正正的汉室之胄,当今皇帝依据世宗祖谱赐与他官爵,你凭什么说‘无可查考’呢?况且高祖就是从区区亭长开始建业起身的,织席卖鞋又有什么可以为耻辱的呢?我看你真是小儿之见,怎能和高士一起理论!”陆绩不禁闭口塞舌。

席中又一人说道:“孔明所言,都是强词夺理,全不是正经之谈,不必再说了。只请问孔明著有什么经典之论吗?”

孔明看他,是严峻,说道:“寻章摘句,是世上那些迂腐儒士的所为,哪能够依此兴国立事。古时候躬耕的莘伊尹,垂钓于渭水的姜子牙,还有张良、邓禹等名士高人都没见他们有什么经典论著。——难道说你整天就光只是效仿那些酸腐的书生,区区于笔砚之间,数黑论黄、舞文弄墨而已吗?”严峻垂头丧气地无以作答。

忽然一个人大声说道:“诸葛公好说大话,未必有真才实学,恐怕到时恰恰要被文人学者所笑呢。”

孔明看那人,乃是程德枢,便回答道:“文人学者有君子与小人之分。作为君子的文人,忠君爱国,坚守正义,憎恶邪佞,尽力为时代做出自己的贡献,美名传于后世。而作为小人的学者,只钻营雕虫小技,用心于文墨,年轻时作赋,人老了把经都念完。笔下即便有千言,胸中却没有一点实实在在的计策。就像杨雄那样,虽然以文章著称于世,却屈身于草莽强盗之手,走投无路最后跳楼而死。这就是所谓的小人之儒。即使他每天吟诗作赋上万言,可又有什么用呢!”程德枢也不能应对了。

众人见孔明对答如流,全都已惊慌失色。

此时座中还有人想要问难孔明,忽然有个人从外面走进来,厉声说道:“孔明乃是当世奇才,诸位以唇舌相难,可不是敬客之礼。曹操大军压境,你们不商讨退兵之策,光在这里斗嘴!”众人一看,是督粮官黄盖黄公覆。黄盖对孔明道:“先生何不将金石之论对我主说去?”

孔明道:“诸君不识时务,互相问难,容不得我不答。”

于是黄盖和鲁肃带孔明进入中门,正巧遇到诸葛瑾,孔明给他兄长施礼。诸葛瑾说:“贤弟既然已来到江东,为何不来见我呢?”

孔明说:“弟已辅佐刘备,理当先公后私。公事没办完,不敢旁及私事。请哥哥见谅。”

诸葛瑾道:“贤弟拜见过吴侯,就到我那里叙话。”说完便走了。

鲁肃对孔明嘱咐道:“今天见到我家主公,千万别说曹操兵多。”

孔明笑说:“亮自会随机应变。”

他们来到大堂之上,孙权下阶而迎,厚礼相侍,请孔明坐,众文武分列两旁,鲁肃站在孔明边上。孔明见孙权碧眼紫发,仪表堂堂,暗想,此人相貌不一般,只能用话激他,不能光讲道理。于是,等孙权问起曹操现有多少兵马时,孔明说有一百多万。孙权道:“怕不是在诈我们吧?”孔明便将曹操原有的兵力,加上从袁绍、中原和荆州那里新增的兵力算在一起,不下一百五十多万。他方才说一百万,是怕吓着江东之士;且曹操手下战将谋士都不下一二千。鲁肃在旁一听,惊慌失色,连忙向孔明使眼色不让他再说了,孔明却只装作没有看见。这时孙权又问:“曹操平了荆楚之地,还有其他图谋吗?”

孔明道:“他如今已沿江边安营扎寨,准备战船,不图你们江东,又是想取哪里呢?”

孙权道:“若他真有吞并之意,请先生替我想想该怎么办。”

孔明道:“亮有一句话,只怕将军不肯听从。如今曹操势力极大,威震海内,即便是英雄,也无用武之地,奈他不可。将军要量力而行,若有能力与曹抗衡,不如趁早消灭他;若没有能力对抗,不如听从众谋士的建议,投降曹操算了。如今,将军嘴上说要降曹,心里又不想降曹,形势危急,却总是拿不定主意,大祸可就要临头了!”

孙权道:“若像先生说的这样,刘备为什么不投降曹操呢?”

孔明道:“过去,像田横、齐之那样的壮士都能坚守大义,不容屈辱,何况刘备是汉室宗亲——事之不成乃是天意,怎么能自己就先屈服于他人之下呢!”

孙权听了孔明这番话,不觉脸色顿变,站起身来拂袖而去,众人一见,也都一笑而散了。

鲁肃责怪孔明道:“先生为何说出这样的话来?

幸亏我们主公宽洪大度,没有当面责怪你,你的话过于藐视他了。”

孔明仰面笑道:“何必这样不能容人呢!我自有破曹之计,他不问我,我怎敢说呢?”

鲁肃忙道:“原来先生是有良策的,我这就去请主公来向你求教。”

孔明说:“我看曹操的百万大军,不过是一群小蚂蚁罢了,只要我一抬手,它们就都成了粉末。”

鲁肃经这么一说,便立即到后堂去见孙权。孙权一听,转怒为喜,道:“原来他是用话在激我。”于是又出来与孔明互致歉意,讨教良策。

孔明说:“刘备虽新败,但关云长仍带有精兵万人;刘琦在江夏也有万人。曹兵虽多,却是远道而来,征战疲惫,正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并且北方人不习惯于水战。荆州之民依附于曹操,是迫于当时的形势,而并不是出于本心所愿。将军如果现在能诚心诚意地和刘备结成联盟,破曹之事必成。曹军败了,自然退回北方,那么荆州和东吴的势力也就加强了,三足鼎立的局面也得以成形。成败的关键即在眼下,就看将军怎样决断了。”

却说鲁肃、孔明辞了玄德、刘琦,登舟望柴桑郡来。二人在舟中共议、鲁肃谓孔明曰:“先生见孙将军,切不可实言曹操兵多将广。”孔明曰:“不须子敬叮咛,亮自有对答之语。”及船到岸,肃请孔明于馆驿中暂歇,先自往见孙权。权正聚文武于堂上议事,闻鲁肃回,急召入问曰:“子敬往江夏,体探虚实若何?”肃曰:“已知其略,尚容徐禀。”权将曹操檄文示肃曰:“操昨遣使赍文至此,孤先发遣来使,现今会众商议未定。”肃接檄文观看。其略曰:“孤近承帝命,奉词伐罪。旄麾南指,刘琮束手;荆襄之民,望风归顺。今统雄兵百万,上将千员,欲与将军会猎于江夏,共伐刘备,同分土地,永结盟好。幸勿观望,

速赐回音。”鲁肃看毕曰:“主公尊意若何?”权曰:“未有定论。”张昭曰:“曹操拥百万之众,借天子之名,以征四方,拒之不顺。且主公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今操既得荆州,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势不可敌。以愚之计,不如纳降,为万安之策。众谋士皆曰:“子布之言,正合天意。”孙权沉吟不语。张昭又曰:“主公不必多疑。如降操,则东吴民安,江南六郡可保矣。”孙权低头不语。

须臾,权起更衣,鲁肃随于权后。权知肃意,乃执肃手而言曰:“卿欲如何?”肃曰:“恰才众人所言,深误将军。众人皆可降曹操,惟将军不可降曹操。”权曰:“何以言之?”肃曰:“如肃等降操,当以肃还乡党,累官故不失州郡也;将军降操,欲安所归乎?位不过封侯,车不过一乘,骑不过一匹,从不过数人,岂得南面称孤哉!众人之意,各自为己,不可听也。将军宜早定大计。”权叹曰:“诸人议论,大失孤望。子敬开说大计,正与吾见相同。此天以子敬赐我也!但操新得袁绍之众,近又得荆州之兵,恐势大难以抵敌。”肃曰:“肃至江夏,引诸葛瑾之弟诸葛亮在此,主公可问之,便知虚实。”权曰:“卧龙先生在此乎?”肃曰:“现在馆驿中安歇。”权曰:“今日天晚,且未相见。来日聚文武于帐

下,先教见我江东英俊,然后升堂议事。”肃领命而去。次日至馆驿中见孔明,又嘱曰:“今见我主,切不可言曹操兵多。”孔明笑曰:“亮自见机而变,决不有误。”肃乃引孔明至幕下。早见张昭、顾雍等一班文武二十余人,峨冠博带,整衣端坐。孔明逐一相见,各问姓名。施礼已毕,坐于客位。张昭等见孔明丰神飘洒,器宇轩昂,料道此人必来游说。张昭先以言挑之曰:“昭乃江东微末之士,久闻先生高卧隆中,自比管;乐。此语果有之乎?”孔明曰:“此亮平生小可之比也。”昭曰:“近闻刘豫州三顾先生于草庐之中,幸得先生,以为如鱼得水,思欲席卷荆襄。今一旦以属曹操,未审是何主见?”孔明自思张昭乃孙权手

下第一个谋士,若不先难倒他,如何说得孙权,遂答曰:“吾观取汉上之地,易如反掌。我主刘豫州躬行仁义,不忍夺同宗之基业,故力辞之。刘琮孺子,听信佞言,暗自投降,致使曹操得以猖獗。今我主屯兵江夏,别有良图,非等闲可知也。”昭曰:“若此,是先生言行相违也。先生自比管、乐,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国天下;乐毅扶持微弱之燕,下齐七十余城:此二人者,真济世之才也。先生在草庐之中,但笑傲风月,抱膝危坐。今既从事刘豫州,当为生灵兴利除害,剿灭乱贼。且刘豫州未得先生之前,尚且纵横寰宇,割据城池;今得先生,人皆仰望。虽三尺童蒙,亦谓彪虎生翼,将见汉室复兴,曹氏即灭矣。朝廷旧臣,

山林隐士,无不拭目而待:以为拂高天之云翳,仰日月之光辉,拯民于水火之中,措天下于衽席之上,在此时也。何先生自归豫州,曹兵一出,弃甲抛戈,望风而窜;上不能报刘表以安庶民,下不能辅孤子而据疆土;乃弃新野,走樊城,败当阳,奔夏口,无容身之地:是豫州既得先生之后,反不如其初也。管仲、乐毅,果如是乎?愚直之言,幸勿见怪!”孔明听罢,哑然而笑曰:“鹏飞万里,其志岂群鸟能识哉?譬如人染沉疴,当先用糜粥以饮之,和药以服之;待其腑脏调和,形体渐安,然后用肉食以补之,猛药以治之:则病根尽去,人得全生也。若不待气脉和缓,便投以猛药厚味,欲求安保,诚为难矣。吾主刘豫州,向日军败

于汝南,寄迹刘表,兵不满千,将止关、张、赵云而已:此正如病势□赢已极之时也,新野山僻小县,人民稀少,粮食鲜薄,豫州不过暂借以容身,岂真将坐守于此耶?夫以甲兵不完,城郭不固,军不经练,粮不继日,然而博望烧屯,白河用水,使夏侯□,曹仁辈心惊胆裂:窃谓管仲、乐毅之用兵,未必过此。至于刘琮降操,豫州实出不知;且又不忍乘乱夺同宗之基业,此真大仁大义也。当阳之败,豫州见有数十万赴义之民,扶老携幼相随,不忍弃之,日行十里,不思进取江陵,甘与同败,此亦大仁大义也。寡不敌众,胜负乃其常事。昔高皇数败于项羽,而垓下一战成功,此非韩信之良谋乎?夫信久事高皇,未尝累胜。盖国家

大计,社稷安危,是有主谋。非比夸辩之徒,虚誉欺人:坐议立谈,无人可及;临机应变,百无一能。诚为天下笑耳!”这一篇言语,说得张昭并无一言回答。

座上忽一人抗声问曰:“今曹公兵屯百万,将列千员,龙骧虎视,平吞江夏,公以为何如?”孔明视之,乃虞翻也。孔明曰:“曹操收袁绍蚁聚之穷于夏口,区区求教于人,而犹言不惧,此真大言欺人也!”孔明曰:“刘豫州以数千仁义之师,安能敌百万残暴之众?退守夏口,所以待时也。今江东兵精粮足,且有长江之险,犹欲使其主屈膝降贼,不顾天下耻笑。由此论之,刘豫州真不惧操贼者矣!”虞翻不能对。

座间又一人问曰:“孔明欲效仪、秦之舌,游说东吴耶?”孔明视之,乃步骘也。孔明曰:“步子山以苏秦张仪为辩士,不知苏秦、张仪亦豪杰也。苏秦佩六国相印,张仪两次相秦,皆有匡扶人国之谋,非比畏强凌弱,惧刀避剑之人也。君等闻曹操虚发诈伪之词,便畏惧请降,敢笑苏秦、张仪乎?”步骘默然无语。忽一人问曰:“孔明以曹操何如人也?”孔明视其人,乃薛综也。孔明答曰:“曹操乃汉贼也,又何必问?”综曰:“公言差矣。汉传世至今,天数将终。今曹公已有天下三分之二,人皆归心。刘豫州不识天时,强欲与争,正如以卵击石,安得不败乎?”孔明厉声曰:“薛敬文安得出此无父无君之言乎!夫人生天地间,以忠孝为立身之本。公既为汉臣,则见有不臣之人,当誓共戮之:臣之道也。今曹操祖宗叨食汉禄,不思报效,反怀篡逆之心,天下之所共愤;公乃以天数归之,真无父无君之人也!不足与语!请勿复言!”薛综满面羞惭,不能对答。座上又一人应声问曰:“曹操虽挟天子以令诸侯,犹是相国曹参之后。刘豫州虽云中山靖王苗裔,却无可稽考,眼见只是织席贩屦之夫耳,何足与曹操抗衡哉!”孔明视之,乃陆绩也。孔明笑曰:“公非袁术座间怀桔之陆郎乎?请安坐,听吾一言:曹操既为曹相国之后,则世为汉臣矣;今乃专权肆横,欺凌君父,是不惟无君,亦且蔑祖,不惟汉室之乱臣,亦曹氏之贼子也。刘豫州堂堂帝胄,当今皇帝,按谱赐爵,何云无可稽考?且高祖起身亭长,而终有天下;织席贩屦,又何足为辱

乎?公小儿之见,不足与高士共语!”陆绩语塞。

座上一人忽曰:“孔明所言,皆强词夺理,均非正论,不必再言。且请问孔明治何经典?”孔明视之,乃严酸也。孔明曰:“寻章摘句,世之腐儒也,何能兴邦立事?且古耕莘伊尹,钓渭子牙,张良、陈平之流。邓禹、耿□之辈,皆有匡扶宇宙之才,未审其生平治何经典。岂亦效书生,区区于笔砚之间,数黑论黄,舞文弄墨而已乎?”严峻低头丧气而不能对。

忽又一人大声曰:“公好为大言,未必真有实学,恐适为儒者所笑耳。”孔明视其人,乃汝南程德枢也。孔明答曰:“儒有君子小人之别。君子之儒,忠君爱国,守正恶邪,务使泽及当时,名留后世。若夫小人之儒,惟务雕虫,专工翰墨,青春作赋,皓首穷经;笔下虽有千言,胸中实无一策。且如杨雄以文章名世,而屈身事莽,不免投阁而死,此所谓小人之儒也;虽日赋万言,亦何取哉!”程德枢不能对。众人见孔明对答如流,尽皆失色。时座上张温、骆统二人,又欲问难。忽一人自外而入,厉声言曰:“孔明乃当世奇才,君等以唇舌相难,非敬客之礼也。曹操大军临境,不思退敌之策,乃徒斗口耶!”众视其人,乃零陵人,姓黄,名盖,字公覆,现为东吴粮官。当时黄盖谓孔明曰:“愚闻多言获利,不如默而无言。何不将金石之论为我主言之,乃与众人辩论也?”孔明曰:“诸君不知世务,互相问难,不容不答耳。”于是黄盖与鲁肃引孔明入。至中门,正遇诸葛瑾,孔明施礼。瑾曰:“贤弟既到江东,如何不来见我?”孔明曰:“弟既事刘豫州,理宜先公后私。公事未毕,不敢及私。望兄见谅。”瑾曰:“贤弟见过吴侯,却来叙话。”说罢自去。鲁肃曰:“适间所嘱,不可有误。”孔明点头应诺。引至堂上,孙权降阶而迎,优礼相待。施礼毕,赐孔明坐。众文武分两行而立。鲁肃立于孔明之侧,只看他讲话。孔明致玄德之意毕,偷眼看孙权:碧眼紫髯,堂堂一表。孔明暗思:“此人相貌非常,只可激,不可说。等他问时,用言激之便了。”献茶已毕,孙权曰:“多闻鲁子敬谈足下之才,今幸得相见,敢求教益。”孔明曰:“不才无学,有辱明问。”权曰:“足下近在新野,佐刘豫州与曹操决战,必深知彼军虚实。”孔明曰:“刘豫州兵微将寡,更兼新野城小无粮,安能与曹操相持。”权曰:“曹兵共有多少?”孔明曰:“马步水军,约有一百余万。”权曰:“莫非诈乎?”孔明曰:“非诈也。曹操就兖州已有青州军二十万;平了袁绍,又得五六十万;中原新招之兵三四十万;今又得荆州之军二三十万:以此计之,不下一百五十万。亮以百万言之,恐惊江东

之士也。”鲁肃在旁,闻言失色,以目视孔明;孔明只做不见。权曰:“曹操部下战将,还有多少?”孔明曰:“足智多谋之士,能征惯战之将,何止一二千人。”权曰:“今曹操平了荆、楚,复有远图乎?”孔明曰:“即今沿江下寨,准备战船,不欲图江东,待取何地?”权曰:“若彼有吞并之意,战与不战,请足下为我一决。”孔明曰:“亮有一言,但恐将军不肯听从。”权曰:“愿闻高论。”孔明曰:“向者宇内大乱,故将军起江东,刘豫州收众汉南,与曹操并争天下。今操芟除大难,略已平矣;近又新破荆州,威震海内;纵有英雄,无用武之地:故豫州遁逃至此。愿将军量力而处之: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若其不能,何不从众谋士之论,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权未及答。

孔明又曰:“将军外托服从之名,内怀疑贰之见,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权曰:“诚如君言,刘豫州何不降操?”孔明曰:“昔田横,齐之壮士耳,犹守义不辱。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仰慕。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又安能屈处人下乎!”孙权听了孔明此言,不觉勃然变色,拂衣而起,退入后堂。众皆哂笑而散,鲁肃责孔明曰:“先生何故出此言?幸是吾主宽洪大度,不即面责。先生之言,藐视吾主甚矣。”孔明仰面笑曰:“何如此不能容物耶!我自有破曹之计,彼不问我,我故不言。”肃曰:“果有良策,肃当请主公求教。”孔明曰:“吾视曹操百万之众,如群蚁耳!但我一举手,则皆为齑粉矣!”肃闻言,便入后堂见孙权。权怒气未息,顾谓肃曰:“孔明欺吾太甚!”肃曰:“臣亦以此责孔明,孔明反笑主公不能容物。破曹之策,孔明不肯轻言,主公何不求之?”权回嗔作喜曰:“原来孔明有良谋,故以言词激我。我一时浅见,几误大事。”便同鲁肃重复出堂,再请孔明叙话。权见孔明,谢曰:“适来冒渎威严,幸勿见罪。”孔明亦谢曰:“亮言语冒犯,望乞恕罪。”权邀孔明入后堂,置酒相待。

数巡之后,权曰:“曹操平生所恶者:吕布、刘表、袁绍、袁术、豫州与孤耳。今数雄已灭,独豫州与孤尚存。孤不能以全吴之地,受制于人。吾计决矣。非刘豫州莫与当曹操者;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孔明曰:“豫州虽新败,然关云长犹率精兵万人;刘琦领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曹操之众,远来疲惫;近追豫州,轻骑一日夜行三百里,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荆州士民附操者,迫于势耳,非本心也。今将军诚能与豫州协力同心,破曹军必矣。操军破,必北还,则荆、吴之势强,而鼎足之形成矣。成败之机,在于今日。惟将军裁之。”权大悦曰:“先生之言,顿开茅塞。吾意已决,更无他疑。即日商议起兵,共灭曹操!”遂令鲁肃将此意传谕文武官员,就送孔明于馆驿安歇。张昭知孙权欲兴兵,遂与众议曰:“中了孔明之计也!”急入见权曰:“昭等闻主公将兴兵与曹操争锋。主公自思比袁绍若何?曹操向日兵微将寡,尚能一鼓克袁绍;何况今日拥百万之众南征,岂可轻敌?若听诸葛亮之言,妄动甲兵,此所谓负薪救火也。”孙权只低头不语。顾雍曰:“刘备因为曹操所败,故欲借我江东之兵以拒之,主公奈何为其所用乎;愿听子布之言。”孙权沉吟未决。张昭等出,鲁肃入见曰:“适张子布等,又劝主公休动兵,力主降议,此皆全躯保妻子之臣,为自谋之计耳。原主公勿听也。”孙权尚在沉吟。肃曰:“主公若迟疑,必为众人误矣。”权曰:“卿且暂退,容我三思。”肃乃退出。时武将或有要战的,文官都是要降的,议论纷纷不一。且说孙权退入内宅,寝食不安,犹豫不决。吴国太见权如此,问曰:“何事在心,寝食俱废?”权曰:“今曹操屯兵于江汉,有下江南之意。问诸文武,或欲降者,或欲战者。欲待战来,恐寡不敌众;欲待降来,又恐曹操不容:因此犹豫不决。”吴国太曰:“汝何不记吾姐临终之语乎?”孙权如醉方醒,似梦初觉,想出这句话来。

济世之才的意思及成语故事

济世之才

[读音][jì百shìzhīcái]

[解释]济世:拯救时世。能够拯救时世,治理国家度的人才。

[出处]唐·杜甫《待严大夫诗》:“殊方又喜故人来回;重镇还须答济世之才。”

[例句]他虽貌不惊人,却有~。

发表评论